今年暑期,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迎来大量研学团队,学生群体成为展厅里的新风景。开馆不到一年,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已创下我市博物馆单日游客接待量的最高纪录,体现出较强的文化吸引力,成为我市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鲜活例证。
今年暑期,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迎来大量研学团队,学生群体成为展厅里的新风景。开馆不到一年,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已创下我市博物馆单日游客接待量的最高纪录,体现出较强的文化吸引力,成为我市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鲜活例证。
在我市积极打造“东方博物馆之都”之际,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应发挥怎样的作用?一起来听听专家的说法。
接待量创纪录体现较强文化吸引力
自去年10月19日开馆以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累计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其中,单日最高游客接待量达3.8万人次,创下我市博物馆单日游客接待量的最高纪录。这便是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文化吸引力的体现。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馆长王献本说,61年来,三代考古人在二里头遗址持续开展发掘工作,考古发掘成果显示,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核心文化、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游客之所以来,是因为在这里能够探索华夏文明之源,弄清自己“从哪里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说,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是集中展示夏代历史、二里头遗址考古成果、夏文化探索历史、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专题遗址类博物馆,是一本立体、鲜活的夏代历史书。
让文物“活起来”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第二展厅,展示有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铃、陶铃、石磬、陶鼓和陶埙等乐器。文物展柜旁边有一套“印象夏乐——乐音互动系统”。游客在观看文物之后,戴上耳机就能聆听这些乐器奏出的美妙声音。如今,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活起来”的文物数量可观。
这些年,让文物“活起来”成为文物工作的重点,也成为群众常挂嘴边的热门话题。“活起来”这三个字,也为我市打造“东方博物馆之都”指明了方向。
目前,我市已建成各类博物馆、纪念馆82座,国有博物馆收藏文物达419918件(套),非国有博物馆在册藏品51914件(套),又推出了10条博物馆旅游精品线路,年接待量近1000万人次,已初步形成主体多元、富有活力的博物馆体系。今年,我市博物馆总数将超过100座,实现九县(市)博物馆全覆盖。
在打造“东方博物馆之都”的过程中,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一直起着示范和引领作用。例如,今年5月18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第十七届(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终评结果在南京揭晓,“华夏第一王都——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获得“精品奖”。
“让文物‘活起来’,就是让这些博物馆、纪念馆‘活起来’。”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说,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应该成为让埋藏在伊洛平原的文物、书写夏朝历史的文献“活起来”的典型项目,让公众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实现让游客“为一座博物馆而来这座城”的目标。
多方位跨界树立文旅融合标杆
我市推出的《洛阳市坚持文化保护传承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行动方案》提出要实施产业融合提升行动,推动文化旅游与科技、工业、生态、会展、体育、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创新,不断提升洛阳文化旅游的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一直走在前面。通过数字馆项目建设,“文物+科技”正在一步步具备“跨界融合”“科技引领”“沉浸体验”等时下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形式。
如今,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研学游日渐火爆。在此开展研学活动的不仅有国内团队,还有国外团体。今年3月至今,该馆已累计接待研学人数超过5000人次。
这些都为我市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借鉴。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说,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打破了以往我市文化旅游“星星多、月亮少”的窘境,称得上重量级历史文化名片,算得上文旅融合发展的标杆。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副馆长赵晓军介绍,目前,他们正在提升完善陈列展览,积极推进数字馆项目建设,举办“最早中国探源之旅”研学活动,筹备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力争让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成为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利用的示范性、标志性项目。(记者 刘嘉仪 实习生 魏宇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