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将入相
据史书记载,文彦博不仅聪明,还“相貌圆满,仪容俊朗”。少年时,他拜在颍昌(府名,治所在今许昌)大儒史炤(音zhāo)门下学习,史炤的母亲懂得相面之术,惊赞文彦博为“贵人”。果然,公元1027年,22岁的文彦博考中进士,从知县到宰相只花了20年时间。此后,他出将入相,历仕四帝,中间虽有起落,但深受朝野倚重,堪称朝堂上的常青树。
文彦博第一次为相,在公元1047年平定贝州(今属河北邢台)叛乱之后。当时,贝州爆发了王则领导的农民起义,宋仁宗赵祯派兵镇压,却因贝州城墙坚固,久久不能攻破。时任枢密副使的文彦博主动请缨,获得批准。到贝州后,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边指挥官兵猛攻北城,一边派人在南边往城内挖地道。过了十几天,地道挖好了,贝州城很快被攻破,王则被擒,起义平息。文彦博也因此立功,被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位至宰相。
也许有人会问:文彦博是文人,带兵不专业吧?这就是你小看他了。事实上,他带兵有一套独特的方法,令人不敢小觑。有一次,他正在官署内打球,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吵闹,一问才知是一名违纪的士卒不服杖责。文彦博叫来那名士卒,让他说明不服责罚的理由,对方说不出来,只能接着受杖责。然而,这名士卒一出去又吵闹起来,文彦博再次叫他进来,直接斩首,然后继续打球。这种果断的行事方法树立了他的威信,也使军纪更加严明。
不过,也有人弹劾文彦博,说他当宰相不是凭借自己的能力,而是因为“结交宫掖”,受了张贵妃提携,证据就是他在任益州(今成都)太守时,曾向张贵妃献“灯笼锦”。王则起义时,仁宗终日忧心忡忡,也是张贵妃悄悄转告文彦博,让他主动请缨去平叛,积累政治资本。
张贵妃是仁宗最宠爱的妃子,仁宗决定查个水落石出。他将文彦博召上殿来,质问献锦及平叛等事,件件属实。不过,其中也有原因:张贵妃的父亲与文彦博是旧相识,她还管文彦博叫伯父呢!既有这层关系,走得比别人稍近一些,也算合情合理。
最终,这件事的处理结果是两败俱伤:文彦博被罢相,出知许州(今河南许昌);上疏弹劾的监察御史唐介也被贬到岭外。只是文彦博很快又回到了相位,唐介却数年不得起用。后来,文彦博主动向皇帝推荐唐介,说:“这个人自担任御史以来,虽然偶有失误,总体上还是称职的,其议论多数时候也是中肯的,因此建议您重新起用他。”这种胸襟和气度,可不是一般人能具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