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center">
平泉寺
在乱象丛生的晚唐政坛上,只有李德裕生机勃勃、光芒四射。可惜,被誉为“万古良相”的他势单力薄,最终在“牛李党争”中落败,凄凉地死在蛮荒之地,时年64岁。
这位唐朝“最后的贵族”在龙门西南营有平泉庄,即洛阳八大景之一“平泉朝游”所在地;其墓冢相传在今伊川县城关镇窑底村岭上。
名门之后有壮志
公元787年,李德裕出生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朱雀大街东边的安邑坊。当时,他在朝为官的父亲李吉甫刚过而立之年。
作为名门望族赵郡(今河北省赞皇、赵县一带)李氏的子弟,李德裕的人生起点很高,有人称他为唐朝“最后的贵族”。他的祖辈出将入相者很多,也出过李泌等不少神童。家族的基因使李德裕“幼有壮志”,他学识过人,尤其精通《左氏春秋》和《汉书》。李吉甫对这个儿子十分疼爱,到处夸耀,使李德裕小小年纪就名声在外。
一天,宰相武元衡心血来潮,邀李吉甫带儿子来自己家,温和地问小客人:“孩子,你在家喜欢读什么书?”李德裕一声不吭,让李吉甫很没面子。回府后,李德裕解释:“武相公身为国家重臣,不问我经国济世的大事,却问我读什么书。图书是礼部管的事,哪里需要堂堂宰相过问?他此问不得体,所以我懒得回答。”
看来,这孩子真不是一般的早熟!
当时,世家子弟入仕有两个途径:一是门荫,二是科举。李德裕上有长兄,靠门荫不保险,却不肯参加科举考试,他觉得这是对自己才能的贬低。确实,那时候很多人为了考试而读书,一味讲求辞藻华丽,连以文采制胜的进士考试也没见出过几首好诗。李德裕出身贵族,是“真名士”,他认为学问第一,诗词歌赋不过是皮毛而已,他不愿为之。
李吉甫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出任宰相,其间多方考察,写下了一部很有价值的地理专著——《元和郡县图志》。由于政务繁忙,他不再催促儿子去考进士。然而,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春,一场与李德裕无关的制举考试,却为他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制举考试是入仕捷径,参加的人很多。这次,素来关系很铁的牛僧孺和李宗闵都榜上有名,两人十分欢喜。可是,几天后有人举报,说他们在试卷中抨击阉党,诽谤朝政,宪宗大怒。牛僧孺、李宗闵被黜(音chù),几位德高望重的主考官也受牵连被贬。
那么,到底是谁“黑”了他们?史书记载前后矛盾,《资治通鉴》认为是李吉甫干的。事实上,举报他们的就是阉党。
然而,牛僧孺和李宗闵经此挫折,不再意气风发,开始攀附阉党,以求“进步”。为了掩盖抨击过阉党的真相,他们藏起了试卷,并把脏水泼到宰相李吉甫身上。很多人认为,这就是持续40年的“牛李党争”的起因。
制举案发生半年后,李吉甫被贬去扬州,年轻的李德裕随行。几年后,李吉甫重回长安执政,李德裕也得到一个门荫的机会,当了“校理典籍,刊正错误”的秘书省校书郎。不过,他没干多久就辞职了,因为这个部门归李吉甫管,他得回避。
公元814年,李吉甫在长安去世,李德裕服丧三年后,出任河东节度使张弘靖的掌书记,随后入朝被拜为监察御史,开始在政坛崭露头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