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唐世贤相,前称房(玄龄)、杜(如晦),后称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
姚崇一生在宰相位上三起三落,最终帮助唐玄宗开创了盛唐伟业。那是一个花团锦簇的时代,至今令人无限神往。
公元721年,72岁的姚崇去世,今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北的万安山脚下有其墓园。
“折节读书”入仕途
公元650年,姚崇出生在陕州硖石(今属河南三门峡陕县)一个武将世家。他“少倜傥,尚气节”,喜欢骑马射箭,却对读书视如畏途。
20多岁时,有一天,他在广成泽一带游猎,遇到了长于相面的饱学之士张憬藏。张憬藏见姚崇相貌不俗,言谈却文理不通,感到十分可惜,便告诫他好好读书,前途不可限量,千万“勿自弃”。姚崇听了很受鼓舞,开始“折节读书”,几年后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
武则天当政时,契丹进犯中原,兵部事务繁杂,40岁的姚崇处理得井井有条,受到女皇赏识。不久,他被破格提拔为兵部侍郎,开始到京城任职。
当时的京城已被“白色恐怖”笼罩,周兴、来俊臣等酷吏横行,动辄诬人谋反,连“国老级”的狄仁杰都被下了狱。姚崇为防祸从口出,决定多做事少说话,为此还专门写了一篇《口箴》。
不过,姚崇是一个崇尚气节的人,“箴虽诫口,诤亦忘躯”。公元697年,周兴、来俊臣等人倒台后,他对武则天历数“酷滥之冤”,声称朝中并无人谋反,自己愿“以(全家)百口保百官”,使武则天深受触动。第二年,姚崇由狄仁杰推荐当了宰相,在这个位置上一直干了5年多。
武则天暮年,大权落在其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手中,正直的姚崇被排挤出了朝廷。在去边关当安抚大使之前,他向武则天辞行,女皇让他推荐接替宰相位的人,姚崇便推荐了70多岁的刑部侍郎张柬之。
公元705年,80多岁的武则天病势严重,张柬之等人借机诛杀了张易之兄弟,逼迫武则天传位于皇太子李显。当时姚崇已从边关返京,唐中宗李显想让他重新出任宰相,姚崇没有接受。相反,在众人为武则天退位而庆贺时,姚崇却痛哭失声,并因此被贬为亳州刺史,调离了京城。
不过,事实证明他的做法足够明智。张柬之等人很快被武三思除掉,中宗无能,韦后当权,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又发动政变,拥立睿宗李旦即位。在这一幕幕血腥的宫廷剧中,很多人丢了性命,姚崇却因远离权力中心而得以保全。
公元710年,姚崇第二次当了宰相。当时睿宗之妹太平公主权倾朝野,想效仿武则天做女皇,姚崇为保李隆基的太子之位,提出“安储三策”,建议将太平公主安置到洛阳,分散诸王势力。结果,睿宗竟将这话转告了妹妹。太平公主大怒,李隆基忙“丢车保帅”,把姚崇贬为地方官。这次,姚崇只在宰相位上干了不到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