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洛阳日报策划启动“破局——洛阳经济奋起之路”大型报道,先后派出5路记者,奔赴沈阳、长春、深圳、青岛、武汉、兰州、广州等7座城市,挖掘其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和举措,为洛阳发展找寻“他山之石”。12月10日至昨日,洛阳日报以13个整版的篇幅,连续推出特派记者从7座城市发回的报道。现将这些报道提纲挈领、集纳成篇,以飨读者。
3【回顾之三】聚焦深圳:创新,造就“深圳智造”
【关键词】创新驱动
【地区名片】深圳,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创新是这座城市天空中“最亮的星”。30多年前,深圳建立经济特区之初,科技“家底”几乎一片空白。30多年后,深圳凭借创新驱动、自主研发等发展策略,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通信设备、平板显示、计算机及外部设备、电子元器件等的研发、生产、出口基地。如今,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3.81%,居全国领先水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29万亿元,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达61%。
破解之路
路径一:用市场需求决定创新方向
由于缺乏科研院所,深圳注定要走一条独特的自主创新之路。深圳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将需求由市场终端向上游推进,走出了一条从市场出发逐步向创新链的上游推进的创新路径,即市场需求提出创新方向,企业通过创新满足市场需求、市场又提出新需求、企业再次创新的循环式发展途径。实践证明,这一创新模式最适合深圳,成效也最明显,它也为国内其他城市自主创新提供了借鉴。
路径二:用企业科研担当创新主体
企业始终是深圳创新的主体。深圳经济特区刚成立时,主要依靠贸易和“三来一补”的来料加工业,迅速奠定了产业基础。但“三来一补”存在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等弊端。由于当时深圳科研院所稀缺,深圳市也把自主创新的选择权、决策权全都交给了企业和企业家,企业被推上了自主创新的一线。
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是非常明智和具有远见的。如今,深圳做到了6个90%: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来自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自龙头企业。
路径三:以政府扶持激发创新动力
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不参与自主创新,而是政府不干预市场、企业,把工作重心放在建立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上。
多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制定一系列完善的自主创新政策体系,以知识产权保护、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政策手段,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建设各类公共创新平台和基础设施,支撑自主创新;完善科技资本市场和创新中介体系,服务自主创新……这些有效地聚集了创新资源,增强了城市发展动力。
(记者 武怡晗 白云飞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