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满人生
公元1097年,四朝元老文彦博去世了,终年92岁,谥号“忠烈”,葬于伊阙之南,今伊川县城关镇罗村西500米处。
文彦博的一生,无疑是非常圆满的。他历仕仁、英、神、哲四朝,居官近70年,出将入相达50年,政绩显著。史书称他“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能做到这些,他的诀窍在哪里?在一次答神宗的问话里,他已透露了出来。
当年,神宗见年近80岁的文彦博仍身体强健,就好奇地问:“卿摄生亦有道乎?”文彦博答:“无他,臣但能任意自适,不以外物伤和气,不敢做过当事,恰好即止。”这虽然是养生之道,又何尝不是他的立身之本、处世之道?神宗一听,忙把它作为名言记了下来。
北宋皇帝在宰相过寿时,会赐4个涂金镌花银盆作为“盛礼”。文彦博50年间得到的镌花银盆一直都保存着,每逢寿诞都会在堂前摆出来,令人艳羡不已。他子孙众多,其中人才辈出,不乏官居高位者,因此,可以想见历代后人在文彦博墓前祭祀的盛事。如今,虽因年代久远,战乱频仍,其墓早已被盗一空,盛景不复当年,但文氏后人仍保持着对这位先祖的关注。
前段时间,文彦博的第34代后人文国举先生看到我在写“洛阳古墓与名人系列”,就打来电话说,他可以带我去看文彦博墓。上周,他特意从洛阳市区赶到伊川县城关镇,邀上74岁的文立信先生,我们一起去了罗村。村西是成片的棉花地、玉米地,一个不起眼的小冢掩在其中。冢前是1994年新立的墓碑,被一丛丛构树遮得严严实实,要费力地将树枝扯开,才能看到上面的字。
文立信先生说:“每年清明节,我们这些来自伊川白沙、彭婆和偃师甄庄等地的文氏后人都会来扫墓,顺便把周围的杂树清理一下,不过它们长得太快了。”据他介绍,此墓原来的位置要靠南一些,文彦博的父母及几个儿子都埋在这个墓园里。
“包拯的儿子包绶娶了文彦博的女儿,包拯的小女儿嫁给了文彦博的一个儿子,他们不但是同榜进士,还是儿女亲家呢!”文立信先生说,“只是两人做事风格不太一样,包家后来也没有文家发达。文潞公的一生,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他死的那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降了职。徽宗时,宰相蔡京又将他和司马光等人称为‘元佑党人’,进行了一番打击。”
不过我想,以文彦博的阅历和胸怀,他岂会在意这些?
文彦博墓寻古小贴士
自驾车、骑自行车线路:从市区沿王城大道南行,过龙门山后,不走洛栾快速通道,沿通往伊川县城的旧路一直南行,就能抵达城关镇罗村,文彦博墓就在村西约500米的农田里。(记者 张广英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