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彦博墓
文彦博与包拯是同榜进士,也是儿女亲家,两人关系深厚。与严峻刚直的包拯相比,文彦博处世更加圆融,他心胸开阔,进退有度,很少树敌,深受朝野倚重。
如今,每到清明节,伊川、偃师等地的文氏后人仍会到文彦博墓前,祭祀祖先,重温他的人生智慧。
深谋远虑
人们下棋时,喜欢“走一步看三步”,对局势进行预判,文彦博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棋手”。他自幼见识超群,后来长期为官,身居高位,更养成了深谋远虑的习惯。
仁宗时,西部边境常有将官临阵先退、望敌不进的情况发生。文彦博认为,平时这样也就罢了,若遇战乱,非出大事不可。于是,他上奏朝廷,要求及早对“兵法不峻”的状况进行整顿。
他在担任河东路转运副使时,考察与西夏相邻的鄜(音fū)州城(今陕西富县),发现城外有一条荒废已久的唐朝故道,往城内运送粮饷最便捷,便带人进行修复,并在城内积存了很多粮草。当时人们不明白他的深意,直到后来西夏元昊准备率军来攻,看到鄜州城早有准备,只好撤兵,大家这才恍然大悟。
常言说,伴君如伴虎。文彦博历仕四朝,长期置身于权力中心,能深得几位皇帝信任,也得益于他能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
当初,仁宗病重无子,文彦博曾和富弼建议早立储君,仁宗就参考他们的意见,在宗室中选定了英宗赵曙。不过,英宗即位时,文彦博不在朝中,是韩琦等人促成了英宗的登基。后来,英宗知道了这段旧事,当面对文彦博表示感谢:“朕之立,卿之力也。”文彦博连连推辞说:“陛下能当皇帝,完全是先帝和皇太后的意思。而且您登基时我不在京城,是韩琦等人依照先帝遗愿拥立您的,我没什么功劳。”
英宗在位4年后病逝,其长子赵顼(音xū)即位,就是神宗。一次,神宗也在朝中说起仁宗立嗣之事,文彦博仍认为这中间自己没什么功劳。神宗说:“在先父继位这件事上,您和韩琦都有拥立之功,只是分工不同而已。”随后,他下旨加封文彦博两镇节度使,这是一种很高的荣誉,文彦博却坚决不接受。为什么?因为他头脑中绷着一根弦:作为臣子,一定不能功高盖主,对皇帝造成压力,否则,自己将来有苦头吃。
宋代重文轻武,上朝时应该文官排在前面。陈升之当宰相时,文彦博担任枢密使,是军事最高长官。神宗觉得文彦博是朝廷重臣,资格老,功劳也大,就把他排在陈升之的前面,文彦博又坚辞不就,说:“我朝从没这个规矩,我不敢紊乱朝纲。”
神宗对文彦博更加尊崇了。他重用王安石推行新法,坚持了20余年,惩戒了不少追随文彦博的“反对派”,却对文彦博本人毫无芥蒂。甚至有一次,转运使汪辅之来密告文彦博工作拖沓、不务正业,他干脆批评道:“文彦博一向抓大放小,这等小事何劳他费心?你一个小小臣子,岂能如此无礼!”直接就把批文送到了文彦博的手上。——能得到皇帝如此信任的,自古能有几人?足见文彦博为官处世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