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民所需者,莫不全力而为。”翻开每天的《洛阳日报》,在一版报头右侧,1948年发刊词中的这句话,至今读来依旧铿锵有力。1948年4月5日,洛阳再次解放。仅仅3天后,1948年4月9日,一份崭新的报纸在河洛大地诞生了,它就是《洛阳日报》的前身——《新洛阳报》。作为河南省首家中共地方党委机关报,《新洛阳报》摒除万难,陪伴古都掀开了新的篇章。
《新洛阳报》创刊号照片(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凡人民所需者,莫不全力而为。”翻开每天的《洛阳日报》,在一版报头右侧,1948年发刊词中的这句话,至今读来依旧铿锵有力。1948年4月5日,洛阳再次解放。仅仅3天后,1948年4月9日,一份崭新的报纸在河洛大地诞生了,它就是《洛阳日报》的前身——《新洛阳报》。作为河南省首家中共地方党委机关报,《新洛阳报》摒除万难,陪伴古都掀开了新的篇章。
筹备
解放当天,从陈谢兵团调来骨干
1948年4月9日清晨,一张张透着油墨香的报纸被成捆搬出印刷厂,《新洛阳报》创刊号与读者见面了。
筹备这份报纸,只用了3天时间。1948年4月5日,洛阳再获解放,城内的硝烟刚刚退去,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为了宣传党的政策和解放战争形势,解除群众顾虑,争取人心向我,打击国民党的残余势力,恢复和发展生产以支援前线,当天,中共洛阳市工作委员会决定创办自己的报纸,并从陈谢兵团调来钱抵千、艾柏、赵慎应三位同志参与筹备工作。
钱抵千来自晋冀鲁豫野战军9纵,当时是部队的宣传部部长,曾办过报纸,在解放洛阳的战斗中腿部受了轻伤,走路还离不开拐杖;艾柏是新华社吕梁分社前线组组长;赵慎应是晋冀鲁豫野战军4纵随军记者,抗战时期曾在洛阳《行都日报》工作过。接管印刷所、寻找排字工人、组织记者采写稿件……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按照中共洛阳市工作委员会的指示,《新洛阳报》以干部、职工、店员、农民、工商业者、城市贫民为读者对象,结合洛阳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
在创刊号的“发刊词”中,《新洛阳报》开宗明义:“本报宗旨:全心全意为各界人民服务,致力于新洛阳的民主建设,凡人民所需者,莫不全力而为。”
内容
战报为主,也有地方消息和副刊
《新洛阳报》,为洛阳带来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吹响一声声奋进的嘹亮号角。
刚创刊时,《新洛阳报》为八开两版,相当于现在的一页A4纸大小,两个版分别位于正反两面;1948年10月,《新洛阳报》增为四开四版。因为物资匮乏,印刷时大多用土报纸,只有节日才用新闻纸。由于印刷设备简陋,报纸上也没有图片。
从创刊号的资料图片可以看出,当时的《新洛阳报》上,主要是战事新闻。例如,创刊号头版所刊发的《我野战军团再克洛阳偃师》《歼敌三万直逼济南》等。随着版面逐渐固定下来,报纸内容也丰富起来:一版是要闻,大部分为战报,小部分是本市重要新闻;二版是地方消息;三版是副刊和专版,《综合》副刊每周一期,登载短小说、杂文、诗歌、散文等,及《教育园地》《洛阳职工》《洛阳青年》《通讯专页》等专版;四版为时事。
新闻从哪儿来?主要有两个途径。
一个是新华社通过广播播发的电讯稿。每条新闻连播3次,报社得安排专人戴着耳机,守着一台从国民党手中缴获的美国产军用报话机,一边接听新闻,一边用笔记录。直到1948年冬,报社才拥有了一台可以接收新华社电码的收报机,不用边听边记录了。
另一个是报社记者采写的本地新闻。当时,《新洛阳报》的记者只有四五名,他们大多白天出去采访,晚上回报社突击写稿子,大伙儿就挤在一张大木案上,写稿到深夜是常有的事。
出版
遇到我军大捷,随时加印“号外”
在70年前,《新洛阳报》只能由一台老式四开铅印机印刷。
《新洛阳报》记者贺斌曾回忆,这台铅印机是接收国民党的印刷设备,效率非常低,只能单张印刷——“一个滚子过去,‘啪嗒’一声,出来一张报纸,一个小时也印不了100份”。当时,《新洛阳报》每天的印数不到1000份,通常上午10点左右印完,“一印完马上上街散发”。
初出版时,印刷厂的排版工人用的是一堆老五号铅字模,必须一个一个地拣字排版,由于铅字模残缺不全,又专门配了一名刻字工人,一旦发现铅字模缺字,得马上用手工刻一个木字模补充上去。遇到需要插图或使用美术标题字,则由美术编辑陈天然用木头刻制。
即便出版效率偏低,每逢我军在前方打了大胜仗,收到消息后,报社还是会立即加印数百份报纸。有时甚至等不到报纸开印,就得随时加印“号外”,每到这时,印刷工人就会忙得不可开交。一条条鼓舞人心的消息,就这样被传遍大街小巷。
奋斗
120多名热血青年,积极投身革命事业
当年,先后有120多名热血青年参与创办了《新洛阳报》这张具有历史意义的报纸,他们,是变革的记录者、发声者,也是参与者。
当时实行供给制,大家穿的是粗布军衣,住的是集体宿舍,一日三餐以小米稀粥、汤面条为主。然而,大家依然节衣缩食,支援前线。1949年1月2日,职工们捐钱捐物慰劳前线将士,印刷厂共捐小米1810斤、中州币(解放区发行的货币)640元,编辑人员也捐出小米385斤、中州币920元,还有鞋、袜、手套、笔记本、铅笔等物品。
1949年3月底,《新洛阳报》记者许金台到后海资村(今孟津朝阳)采访,遭遇反动暴乱,他持枪与暴徒战斗,献出了自己27岁的年轻生命。许金台以身殉职后,新华社总社致电吊唁,并播发了报道,号召各地新闻工作者学习他忠于职守的精神。4月3日,《新洛阳报》全社职工为许金台举行追悼会,会上宣布许金台被确认为烈士,报社党支部根据许金台遗愿,报请上级党组织批准,追认其为中共党员。
1949年8月,经过反匪反霸,社会秩序日趋安定,工农业生产及其他各项事业也得到了恢复与发展。《新洛阳报》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执行省委决定,于当年8月11日停刊,共出版478期。
5年多后,1955年1月1日,《洛阳日报》在《新洛阳报》的基础上再次创刊。岁月变迁,党报的使命不变。70年来,一代代洛报人的精神、作风、追求,凝结成一笔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永远珍惜和传承。(洛阳晚报记者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