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厉害了,我的国》火了,这部仅上映8天票房就突破2亿元的大型纪录电影,刷新了中国纪录电影的票房纪录。电影中展示的跨海桥梁港珠澳大桥、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中国“天眼”FAST等一系列国家“超级工程”,无不闪现着“洛阳制造”的光芒。
近日,《厉害了,我的国》火了,这部仅上映8天票房就突破2亿元的大型纪录电影,刷新了中国纪录电影的票房纪录。电影中展示的跨海桥梁港珠澳大桥、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中国“天眼”FAST等一系列国家“超级工程”,无不闪现着“洛阳制造”的光芒。
数千年前,偃师二里头炼铜的熊熊炉火,就已点燃华夏民族最早的工业文明。一座具备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何以在现代华丽转身为工业重镇,不断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书写着一页页光辉的记录?这一切,还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说起。
1 洛阳工业迅猛崛起
对于当时的洛阳工业发展,《洛阳市志》是这样描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洛阳工业发展迅猛。
“迅猛”表现在火热的大规模工厂建设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洛阳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年工业总产值仅1227万元。
1953年12月,国家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富春到洛阳考察建厂条件。经毛泽东主席同意,国家计划委员会于1954年2月正式决定在洛阳市涧河西部建设拖拉机制造厂。
拖拉机厂落户洛阳后,洛阳矿山机器厂、洛阳轴承厂又相继定址洛阳。为解决企业工业用电问题,1954年4月,洛阳热电厂筹建处正式成立。同一时期,“156项工程”之一的有色金属铜铅锌加工厂移至洛阳。1957年9月,原名高速柴油机厂的河南柴油机厂迁至洛阳……
就这样,从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起,著名的洛阳“十大厂矿”第一拖拉机厂、洛阳轴承厂、洛阳矿山机器厂、洛阳热电厂、洛阳铜加工厂、河南柴油机厂、洛阳水泥厂、洛阳耐火材料厂、洛阳棉纺厂和洛阳玻璃厂相继兴建。随着一座座工厂建设生产步入正轨,洛阳现代工业发展的大幕正式开启。
伴随着红红火火的工厂建设,洛阳的工业经济飞速发展,“迅猛”也由此体现在可喜的数字变化上。
1953年至196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高达34%。到了1966年,洛阳轻工业和重工业的产值更是均高于以往任何年份,创造了新的最高纪录——
与1956年相比,洛阳轻工业总产值由4633万元上升到20225万元,10年增长3.37倍,平均每年增长33.7%;重工业总产值由4086万元上升到102141万元,10年增长24倍,平均每年增长2.4倍!
2 “洛阳制造”火遍全国
随着第一拖拉机厂、洛阳矿山机器厂、河南柴油机厂等“共和国长子”相继落户,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洛阳“十大厂矿”的28个大型厂房已建成23个,安装设备达到8290台(套),65个生产车间已有34个试车生产。
这些项目投产后,填补了我国拖拉机、重型矿山机械、轴承、有色金属材料、高速柴油机等产品的多项空白,在整个国民经济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的企业大多采取边基建、边调试、边生产的方针,相继拿出自己的得意成果:
1957年7月,洛阳轴承厂生产出第一批2191套汽车变速箱轴承,于国庆八周年之际,兴高采烈地向党中央报喜;
1957年9月,河南柴油机厂试制出第一台轻12V-180型舰艇用柴油机;
1958年4月,洛阳矿山机器厂试制出第一台2.5米双筒卷扬机;
1958年7月,第一拖拉机厂组装出第一台东方红-54型履带式拖拉机,轰轰隆隆开出了厂房;
1959年1月,洛阳耐火材料厂生产的第一窑矽砖出窑;
1962年1月,洛阳铜加工厂轧制出第一块大规格紫铜板,被制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匾额。
…………
从洛阳走出去的工业产品迅速投入到全国各行各业的建设中去。据统计,直到20世纪80年代,全国40%以上的大中型拖拉机来自“一拖”;全国120家矿务局和170座大型洗煤厂使用的洗煤选煤设备几乎全部来自洛阳矿山机器厂;全国各矿务局81%的卷扬机、大型提升机,全国钢厂80%的冷轧管机也来自洛阳矿山机器厂;洛阳轴承厂的产品广泛用于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70多个国家、地区。
就这样,一款款“洛阳制造”络绎不绝地生产出来,火遍神州大地。
3 工业实力影响深远
1957年,洛阳市工业年度计划完成101.13%,相当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前4年实际完成数的77.1%,累计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在洛阳建设投资的107.22%,占第一批新建厂总投资的60.71%,标志着古老的洛阳已经变成一座新兴的重工业城市。这对洛阳后来的发展影响深远。
今年年初,由洛阳企业、高校及医院主持或参与完成的项目,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二等奖2项,占全省获奖项目总数的25.93%。
惜字如金的十九大报告点赞的国家创新成果,包括“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也处处可见“洛阳创新”的身影。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发展打下的良好基础。
迅速崛起的国家大中型骨干企业带动了地方经济。随着国家在洛阳投资兴建的10个大中型骨干企业陆续建成投产,其固定资产投资合计近7亿元,工业总产值和所创利润均占当时全市的85%以上,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保障。
在国家大中型骨干企业的带动下,一大批地方中小企业也迅速建立起来。1956年,洛阳具有地方企业280个,至1966年这个数字增至580,其固定资产总值达到39334万元,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6355万元,分别是10年前的3倍和3.1倍。
最重要的还是人才和科研院所的集聚。从第一个五年计划起,80000名技术工人、5000名各类科学技术人员、7000名各类科学管理干部从全国各地而来,这些参与洛阳建设大会战的领导者、管理者、技术人员和工人群众,成为洛阳建设的宝贵财富。
随着一项项科技攻关顺利完成,以洛阳耐火材料研究所、洛阳轴承研究所为代表的科研设计单位和企业,后来也大都逐步发展成为全国行业研制检测中心,成为行业技术开发的骨干力量。(洛阳日报记者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