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驾祥云门敛福,蛇衔瑞草户迎春。”在蛇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谈谈蛇文化,首先谈腾蛇。在神话传说中,腾蛇是一个神秘而充满魅力的圣物。它是力量的代表,又是智慧的象征。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追求梦想时,能够从腾蛇的形象中获得勇气和力量,坚定信心走好奋进之路。
●编者按
祥蛇贺岁,福满人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作为一种神秘且灵动的生物,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代表着智慧、灵性、长寿、吉祥以及神秘与力量。河洛大地,是蛇文化的故乡,有着悠久的神蛇崇拜历史。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共工治水、夸父追日等神话传说,都与神蛇密切相关。在蛇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本网《河洛广记》栏目推出祥蛇贺岁系列文章,敬请关注。
“龙驾祥云门敛福,蛇衔瑞草户迎春。”在蛇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谈谈蛇文化,首先谈腾蛇。在神话传说中,腾蛇是一个神秘而充满魅力的圣物。它是力量的代表,又是智慧的象征。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追求梦想时,能够从腾蛇的形象中获得勇气和力量,坚定信心走好奋进之路。
女娲补天说腾蛇
女娲补天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段著名故事,其中,女娲被描述为一位人首蛇身的女神。根据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后,女娲用黄泥造人,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子民安居乐业。然而,后来共工与颛顼争帝位,不胜而怒触不周山,导致天柱折、地维绝、四极废、九州裂,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人民流离失所。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女娲决定炼石以补苍天。
女娲首先选取了九皋山作为炼石之地,因为只有九皋山才出产炼石用的五色土,是炼补天石的绝佳之地。女娲在九皋山山顶堆巨石为炉,取五色土为料,又借来太阳神火,历时九天九夜,炼成了五色巨石36501块,然后用36500块五彩石将天补好,剩下的一块遗留在九皋山北麓,形成帝台山。
在女娲补天的过程中,女娲以自己的形象用泥造了和自己同为蛇神的宠物:一为白矖(xǐ),为雌;一为腾蛇,为雄。白矖与腾蛇均能够腾云驾雾而飞行,是一种仙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神力。
女娲有四大护法神兽,分别是腾蛇、白矖、白泽和麒麟,共同守护着女娲。这些神兽,在女娲补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说,腾蛇、白矖结为夫妻,生下了白素贞,她就是《白蛇传》的主角。《白蛇传》是著名的民间爱情传说之一,这个传说源远流长,深入人心,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白蛇传》在清代达到了成熟和盛行的阶段,形成不同的传说版本。
九皋山的悬崖峭壁上有个白云洞,洞内雾气腾腾,缕缕白雾溢出洞,缠绕山腰,覆盖云峰,升天成云。传说,这里是腾蛇、白矖的洞府,也是白素贞出生和修行处。
且道上古腾蛇族
炎帝部族、黄帝部族都发源于洛阳。炎帝神农氏的世系,《帝王世纪》记载八代;《路史》记载十五代,加上蚩尤,共十六代。蚩尤与炎帝的关系,《路史》解释得很明白:“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兴封禅,号炎帝。”蚩尤是炎帝族的重要分支,也是第十六代炎帝。
轩辕黄帝之时,炎帝神农氏世衰。黄帝则与各部族有很好的往来与交流,并在交往中吸收了很多先进的文化和知识。
炎黄二帝曾经会盟于西泰山。《韩非子·十过》云:“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
蚩尤就是一代炎帝,黄帝与蚩尤会盟于西泰山,当然可以说是炎帝与黄帝会盟于西泰山。炎黄会盟是在非常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炎黄会盟时,演奏圣明帝王才有资格听到的“清角”之音。炎黄会盟的西泰山,在今汝阳县。
这次会盟,黄帝驾着有六蛟龙的象车,毕方御辖,当是以宾客的身份来到西泰山的。蚩尤当是以东道主的身份出现的,蚩尤身后有风伯扫路、雨师洒道,有虎狼、鬼神、腾蛇、凤凰等众酋长和部族首领。风伯、雨师、虎狼、鬼神、腾蛇、凤凰等皆是蚩尤的同盟部族。黄帝与已经号为炎帝的蚩尤会盟,这次会盟也可称为“炎黄会盟”。
这里提到的腾蛇,就是以腾蛇为图腾的腾蛇族。该族为什么以腾蛇为图腾呢?因为腾蛇不仅是传说中的圣物,也是真实存在的生物。宋代蔡卞《毛诗名物解》卷十一说:“腾蛇,龙类也。雄鸣于上风,雌鸣于下风,而风化能兴云雾而游其中。慎子曰‘腾蛇游雾、飞龙乗(乘)云’是也。荀子曰‘腾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言梧鼠之技虽多,不如腾蛇之结于一也。”对于腾蛇没有翅膀而能飞翔,宋代朱震《汉上易传》卷九解释说:“腾蛇无翼而飞何也?八荒之外,有以首飞者、背飞者、尾飞者,触象成形,岂特腾蛇乎?”
腾蛇族居住在哪里?《山海经·中山经》中:“柴桑之山,其上多银,其下多碧,多泠石、赭,其木多柳、芑、楮、桑,其兽多麋鹿,多白蛇、飞蛇。”东晋郭璞注:“飞蛇,即腾蛇,乘雾而飞者。”柴桑山,其地多腾蛇,这里的部族以腾蛇为图腾,称腾蛇族。据《山海经·中山经》所记,柴桑山周边有尧山、白云山,这两山在今鲁山、嵩县,柴桑山应在此附近地区。
涿鹿之战是黄帝与蚩尤之间具有决定性的战争,战争以蚩尤失败告终。腾蛇族等蚩尤的下属部族迁到了南方,腾蛇族迁到了洞庭。《淮南子·本经训》云:“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yà yǔ)、凿齿、九婴、大风、封豨(xī)、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修蛇,就是腾蛇族,他和猰貐等族都是炎帝、蚩尤部族的后裔,在帝尧时期被击溃,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腾蛇精神千年传
腾蛇,象征着智慧、力量和勇气,也寓代表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它那顽强的生命力、不屈不挠的意志,正是军队所需要的。因此,腾蛇的影子一直出现在古代军队中。
据《魏书·礼志》载,和平三年(公元462年)腊月底,北魏通过岁除大傩之礼来耀兵示武。其仪式是,让步兵在南方布阵,骑兵在北方布阵。步兵分别穿上青赤黄黑4种颜色的衣服,列为4队。步兵阵中有函箱、鱼鳞、四门等10余种阵法,各种兵器周回转易,有飞龙腾蛇之变。所谓飞龙腾蛇之变,指军队阵型的巧妙变化。
北魏的岁除傩仪从此延续下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傩仪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据宋代陈旸《乐书》卷一百八十一载,唐朝时,在春节期间要演《凯安舞》,这是一种规模盛大的武舞,演出的武士,要着腾蛇之服,即服饰上有明显的腾蛇形象。
腾蛇形象,还出现在古代兵器上和武术中。明代郑若曾《江南经略》卷八上《兵器总论》记载了一种重要兵器“赵太祖腾蛇棒”。赵太祖,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赵匡胤出生在洛阳夹马营。赵匡胤是赵弘殷的二儿子,母亲杜氏。夹马营,是后梁禁军的一个营,主官是指挥使,编制是500人,将士必须带家属。后唐灭后梁后,保留该营。赵弘殷为队正,每队50人。
赵匡胤在夹马营生活了20余年,学习了各种武艺,制造了自己独特的兵器,就是腾蛇棒。赵匡胤结合各家棒法之长,自创“三十六路腾蛇棒法”。南宋初蔡绦的《铁围山丛谈》卷一载,赵匡胤从一介武夫到黄袍加身,一直棒不离身,由于长期握持,纯铁的腾蛇棒上竟然生生地留下了他的手痕。为此,蔡绦十分感叹地说,大宋江山“得之艰难,一至斯乎”!
棒法,又称棍法。赵匡胤创的三十六路腾蛇棒法,被称为“棍术之母”,攻势凌厉,气魄雄浑,精妙非常,是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最爱的棍法。清代学者程穆衡《水浒传注略》引李南禾《沙手谱叙》说:“自宋艺祖皇帝留棍法三十六路于少室山少林寺,遂为棒法开山,知棒法始赵太祖也。”宋艺祖就是赵匡胤,因为他武艺高强,宋代就有人称其为宋艺祖。
腾蛇起舞云行雨,喜鹊争鸣雪点梅。乙巳之年,腾蛇归位。愿风调雨顺,四季花开!(郑贞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