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晚上睡不着觉,就会想起他们。他们永远都那么年轻,而我已是个80多岁的老人了……”19日,在西工区唐宫中路的一个家属院内,今年88岁的杨希忠老人,郑重将自己手写的文章《忆首克洛阳战役》,交到《洛阳晚报》记者手中。
杨希忠老人在文章最后写下老部队的番号
核心提示
“我晚上睡不着觉,就会想起他们。他们永远都那么年轻,而我已是个80多岁的老人了……”19日,在西工区唐宫中路的一个家属院内,今年88岁的杨希忠老人,郑重将自己手写的文章《忆首克洛阳战役》,交到《洛阳晚报》记者手中。
1 “既然参了军,就随时准备牺牲”
老人说,自己的老家在山东招远,他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家里孩子多,又没有地,生活很艰难。1946年,解放军来到他的家乡,给他家分了地,他就出来当兵了。
老人一直在机枪连,刚开始是弹药手,后来成了重机枪手。他说,重机枪在部队可是宝贝,在孟良崮战役时,他们一个连只有四挺重机枪。他所在的班有十二三名战士,只有一挺重机枪,除了一名机枪手,两名后备,其余的人都是弹药手。
“我刚开始给机枪手送弹药,一箱子弹250发,五六分钟就打完了。机枪射程是1000米,你想想机枪多厉害啊。”老人说,因为重机枪杀伤力大、射程远,攻城时是利器,但机枪手往往也是敌人的主要目标。
老人曾亲眼看到连里的机枪手有的被飞来的炮弹击中而粉身碎骨,有的牺牲时身上满是弹孔。在残酷的战争中,让当时17岁的杨希忠最痛苦的莫过于战友的离去。
“打许昌的时候,我的班长,也是我的入党介绍人,就在我身边牺牲了。”老人说,他把班长从战场上拖了下来,后来自己整整哭了两天。
“既然参了军,就随时准备牺牲。”老人说,“可那是我的班长,把我当成弟弟的班长啊,他才20多岁,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2 离敌人最近的是机枪手,他们掩护攻城部队爆破
战争让杨希忠迅速成长。到1948年3月,部队开始攻打洛阳的时候,他已经是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第八师第二十一团第一连的一名机枪手了。当时他们的任务是配合二十三团第一营攻打东门,该营就是后来有名的“洛阳营”。
老人回忆,为了阻止解放军攻城,当时驻守洛阳城的敌军206师不顾群众死活,大拆民房,城外光秃秃一片。重机枪需要掩护,杨希忠他们就依靠碎砖头、乱石头,以及一些断壁残墙来搭建机枪工事。因为要掩护后面的攻城部队,机枪手都是离敌人最近的。
主攻东门的“洛阳营”营长张明后来写了一篇《突破洛阳东门纪实》,里面提到:“轻、重机枪的子弹如暴雨般向敌人的火力点上射去……仅仅30分钟,城壕外的12道障碍被我们英雄的‘连环炮’全部彻底打开了,而我们三连的全体爆破员无一伤亡。”
进城后,因为连队的文化干事负伤,杨希忠被任命为代理文化干事。他后来又采访了战斗英雄、“洛阳营”一连连长许升堂,率突击班冲进瓮城的二连连长邱继太等。
“当年参加解放洛阳战役的华东野战军老兵,在洛阳现在可能就剩我这一个了。”杨希忠说,解放洛阳时他们的老师长王吉文后来在解放济南时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希忠还和老伴儿专门去济南的烈士陵园祭拜过他。
3 他参与了解放洛阳战役,又建设洛阳
参加完解放洛阳战役后,杨希忠跟着部队,参加了开封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舟山战役等。在淮海战役中,他荣立了特等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希忠所在的部队就地转业,开始支援祖国建设。他先是在上海,后来又到了西安、广东、西宁等地,1972年,他又跟着单位来到洛阳,生活至今。
在洛阳,他参与建设了旋宫大厦、一拖扩建等不少大的工程。在工作之余,包括退休后,他每年都会到当年战斗过的地方——东关的大石桥去看看。
“当时在老家和我一起出来参军的有12个人,后来他们都牺牲了。”老人说,直到现在他也忘不了当年在部队大家经常说的一句话:“当了解放军,就准备牺牲。打死一个够本,打死两个就赚一个!”
10年前,老人就有写下当年参加解放洛阳战役的想法,直到今年年初,他将所有手稿进行整理,工工整整誊写了一份《忆首克洛阳战役》。
“我把这些记录下来,就是希望以后有人还记得这些事,记得这些英雄。”老人说。
在文章最后,老人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写着自己部队当年的番号“原华野三纵八师廿一团机枪一连”。
尊敬的读者,如果您有关于解放洛阳战役的第一手资料,或者您本人是解放洛阳战役的亲历者,请拨打电话18637933711和我们联系,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难忘的历史。(洛阳晚报记者 李砺瑾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