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豫西诸县刀客滋扰,匪焰甚炽。其杆子之多、类型之杂、为祸之广,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层面,再现豫西匪患即可真实再现豫西大动乱、大饥荒、大灾难。 嵩县山高林密,自古为刀客渊薮,尤其自1898年出现了上千人的匪杆之后,嵩县匪患愈演愈烈,滋扰百姓达半个多世纪,其间共计有盘踞匪近百杆,过境匪50多杆,土匪数量之大,位居豫西之首,并由此衍生出“吃二馍”群体。
|
韩西奇将李永魁的母亲绑吊于西城门楼上 插图李玉明 |
|
民国时期,豫西诸县刀客滋扰,匪焰甚炽。其杆子之多、类型之杂、为祸之广,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层面,再现豫西匪患即可真实再现豫西大动乱、大饥荒、大灾难。 嵩县山高林密,自古为刀客渊薮,尤其自1898年出现了上千人的匪杆之后,嵩县匪患愈演愈烈,滋扰百姓达半个多世纪,其间共计有盘踞匪近百杆,过境匪50多杆,土匪数量之大,位居豫西之首,并由此衍生出“吃二馍”群体。
1 刀客、蹚将、土匪的区别
《豫西诸县刀客拾遗》自刊发以来,受到广大读者关注,有读者问:为啥称土匪为刀客?刀客到底是名词还是形容词?为什么人们聊起刀客时,并无太多的厌恶,甚至把刀客看成传奇人物津津乐道?
其实,豫西土匪成因复杂,一些土匪是饥民,饥民为了活命,冒险抢夺财物,最初是出于无奈。《洛阳大事记》记载,清末至民国,豫西天灾人祸连连,民不聊生,大旱时洛河抬脚可过,洪灾时老城多条街巷进水,胡憨大战、中原大战等军阀混战,更使豫西人民陷入多重灾难之中。饥民造反,铤而走险,实出必然,如果这些饥民遇到革命洪流裹挟或经正确引导,就会走上革命道路,成为正义之师。相反,如果久居山林,染上土匪习气,则可沦为不折不扣的土匪。
豫西绿林成分复杂,这从称谓上便可看出:蹚将、刀客、土匪,虽都是对这类人的称呼,但仔细分析,却也有区别。土匪一词完全贬义,不必多说了。而蹚将一词稍含褒义,“蹚”有闯的意思,在每天都饿死人的年代,蹚将敢于杀出一条血路,以抗争图生存,起码不是怂蛋,让人高看一眼。但到后来,蹚将成为匪首,为维持匪帮生计,蹚将率匪四处滥杀,性质也就变了,蹚将遂成为贬义词。
而刀客一词,最初指以刀为武器的江湖勇士——刀法娴熟并能凭刀行侠仗义的武者方能称为刀客(用剑的侠士称剑客),刀客含有“侠”意,不是指匪帮,而是指游侠,往往指个体。个体刀客在绿林中生存,必须遵守江湖规矩,标榜“义气”二字,不能滥杀乱抢,著名刀客对自己的行为都有一定约束。
但这种约束和自律,只在清末刀客中流行,到了民国匪帮林立,个体刀客难觅,刀客遂成为匪帮代名词,呈现的是杀人恶魔形象。所以,才有了吓唬小孩的那句话:“还哭吗?再哭,刀客来了!”小孩听到“刀客”二字时,吓得赶紧钻到妈妈怀里时,刀客一词便完全贬义了。
那么,刀客到底是名词还是形容词?我认为是名词,但“刀客”二字的确很形象,你想啊:一个陌生人(刀客一般不在家乡为祸),带刀行走于异乡,时刻都可能遭遇一场厮杀,这有别于正常人群的不确定性,赋予刀客凶悍的特征,也就有了形容词的味道。但不管怎样,刀客一词富有动感,神秘而为人乐道,在整个豫西都是如此。这次我到嵩县采访,与当地人聊起刀客,聊着聊着,便有人笑起来,手指某人说:“他爷爷当年就是刀客!不信,你问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