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是拓跋鲜卑部建立的政权,其先祖活动于东北大兴安岭一带,平时以狩猎为生,没有文字,习惯于口耳相传、刻木记事。后来,拓跋鲜卑部曾在呼伦贝尔一带留下足迹,并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建立代国,公元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画外音
寻找嘎仙洞
北魏是拓跋鲜卑部建立的政权,其先祖生活在大兴安岭一带。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有嘎仙洞,被称为鲜卑祖源所在地。
去年夏天我自驾东北,沿丹(东)阿(勒泰)公路到了漠河,决定沿大兴安岭中线南下,去寻找鲜卑祖地嘎仙洞。从地图上看,嘎仙洞位于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内,距漠河600多公里,如果一路顺利,我可以在园区下班前赶到。
嘎仙洞
大兴安岭天气多变,不时下起瓢泼大雨,还没到傍晚,天色已暗得像入夜一样。好在进入鄂伦春自治旗时天又放晴,园区虽已下班,但提前留出了几张票,使远道而来的我得以顺利进山。
鲜卑石室嘎仙洞是一个天然石洞,位于大兴安岭东麓,洞内很空旷,还因潮湿生了不少苔藓。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太武帝拓跋焘曾派大臣李敞等人到这里祭祖并留下祝文,印证了拓跋鲜卑的早期历史。
北魏的微笑
在洛阳博物馆二楼的珍宝馆中,有一件出土于永宁寺塔基遗址的泥塑残件,被称为北魏的微笑或永宁寺的微笑,令无数人为之倾倒。
北魏迁都洛阳后,汉化改革取得了成功。南朝名将陈庆之来到洛阳,见“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曾感慨:“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隋代思想家王通也说:“中国之道不坠,孝文之力也!”
北魏泥塑人面像
然而,这个王朝的结局令人叹惋。胡灵太后所建的永宁寺塔也没有永宁,只存在了短短18年。公元534年春,风雨晦暝,高入云端的永宁寺塔被雷击中,火从第八层燃起,很快蔓延开来,“经三月不灭。有火入地寻柱,周年犹有烟气”。
更令人感叹的是,就在这一年,北魏王朝走到了尽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以至于有人说,永宁寺塔的盛衰,关乎北魏的气数,而那残破而绝美的泥塑佛像,就是北魏曾经辉煌的见证。
可叹兰陵王
北魏分裂后,北周和北齐不时发生战争。
公元564年,北周以十万大军围困北齐重镇洛阳(今汉魏洛阳城)。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刚在晋阳击退北周与突厥的联军,又率五百精骑来救洛阳。他突入周军重围,直至金墉城下。慌乱之中,守城的北齐军士没认出他,他便摘下面具,露出真容。北齐士气大振,一举击溃周军,从邙山到谷水的“三十里中”,到处都是周军丢弃的军械物资。
这场洛阳保卫战又称邙山大捷,高长恭立下大功。欢呼胜利的北齐军士作了《兰陵王入阵曲》,歌颂他的英勇。然而,这也间接造成了他的悲剧命运。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
《北齐书》中记载,高长恭是北齐奠基者高欢之孙,以“貌柔心壮”著称。他文武兼备,屡立战功,受到北齐后主高纬的猜忌。公元573年,33岁的高长恭被高纬毒死,此时距《兰陵王入阵曲》问世不过10年。
高纬“自毁长城”,不久北齐灭亡。《兰陵王入阵曲》则流传下来,成为隋唐时期风靡一时的假面舞。(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广英 /文 记者 曾宪平/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