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虎年春节,家住西工区的李书海、王珠英夫妇张罗了一桌好菜,祖孙三代齐聚一堂。
因诗结缘
他们相互扶持经营家庭
春藤
洋槐夜送十里香,馥郁醉人断文章。
春色如水月如璧,又见紫藤含南窗。
20世纪60年代,同在瀍河区一所小学任教的王珠英、李书海因工作相识。二人均是语文教师,对文学有着共同的爱好。
“这是1965年我为珠英写的一首《春藤》。当时我看了郭沫若的《百花集》,有感而发。”李书海说,那时人们表达爱意的方式还很含蓄,他便以诗传情。
“玉箫传佳信,人约小麦黄……”王珠英回忆道,《春藤》之后,她又收到了这首《相约》,“那时,他爱吹箫,我爱听……”重温起这些青春过往,二人相视而笑,仿佛纯真的恋爱时光就在昨日。
好景不长,李书海突然听说自己的工作要调动,如同要失恋般难过。“无奈之下我找同学倾诉,别人说可能因我俩同在一个单位,怕影响工作。”李书海说,事后通过协调,二人顺利成家后才调离了原岗位。
婚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也让顾家成为难题。“我被调到定鼎路附近,离家远,一直带毕业班,很少有时间能顾家。”王珠英说,她还自费购买照相机,组织学生成立了课外摄影小组,“当年举办了一个学生摄影展,还上过报纸呢”。
“她一心扑在工作上,家庭的后勤保障工作我来做。”李书海接着说,后来他干脆离开三尺讲台到了后勤岗位,夫妻之间只有相互扶持,家庭才能稳定长久。
儿孙重要人生节点
融进诗中的家风家训从未缺席
教长子
风华正茂应自重,善听逆言利于行。
自古贤言多益训,南辕北辙实蠢童。
知者教者是父母,严者诲者皆师朋。
劝儿及时勤勉励,扬鞭催马奔前程。
从“蜗居”到“宜居”,出门从步行到坐私家车,在王珠英、李书海看来,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其经营之道就藏在多年来的一首首诗中。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习惯放大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在重要人生节点激励、警醒。”王珠英说,如今对待孙辈,老两口依然延续这样的鼓励方式。在他们中考、高考等重要人生节点,她和老伴儿融进诗中的家风家训从未缺席。如今,儿孝媳贤,两个孙子学业有成。
“以前我们把诗记在纸上、本上,时间长了怕弄丢,思前想后,后来花数千元把这些诗结集成册,就叫《岁月往事》。”王珠英说,虽然他俩平时勤俭,在这事儿上却不谋而合地大方。随着诗的积累,又结集了《岁月往事》续集。如今,李家、王家亲友老少人人都有诗集。
“这不,在电话里听到你要来,我俩就开始‘备课’了。”王珠英说,“我过生日,儿媳送来时尚外套,赋诗一首致谢意;我俩回忆起青春岁月,赋诗一首忆青春……”这对夫妇各拿一本册子,把提前筛选出的几首诗作了标记,一一念给记者听。
摸着沉甸甸的册子,记者才反应过来——两位退休教师这堂“课”的主题,大概就是“良好家风成就美好生活”吧。
记者手记
或许不少老年人都有作诗的喜好,但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难能可贵。
对于李书海、王珠英夫妇来说,他们不求作出什么千古名篇,只愿子孙后代能从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中懂得为人之道、持家之道。
●《记者串门》栏目面向全市老年朋友征集线索:也许是您和老伴儿的“神仙爱情”,也许是您和老友的相伴相知,也许是一件令您终生难忘的小事,也许是过去一年的辛劳与收获,也许您需要记者帮忙跑腿,也许您在生活中有了烦心事……欢迎您与我们联系。(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谢娜娜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