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热爱这份工作,我有信心能干成”“自办发行是改革大潮的产物”“如果失去了奋斗目标,人生就没有意义”……日前,在位于九都路的报社家属院内,洛阳日报社原总编辑李宗挺,这位已经89岁的老报人,讲述了《洛阳日报》三次复刊与自己三进报社的经历及在全国报界开自办发行先河的前后,并对即将到来的《洛阳日报》创刊70周年社庆深情寄语。
李宗挺向记者讲述难忘的经历
“因为热爱这份工作,我有信心能干成”“自办发行是改革大潮的产物”“如果失去了奋斗目标,人生就没有意义”……日前,在位于九都路的报社家属院内,洛阳日报社原总编辑李宗挺,这位已经89岁的老报人,讲述了《洛阳日报》三次复刊与自己三进报社的经历及在全国报界开自办发行先河的前后,并对即将到来的《洛阳日报》创刊70周年社庆深情寄语。
第一次复刊从各地选拔来的尖子,报道那个火热的建设年代
“有两个人对我进入新闻这扇大门帮助很大。”李宗挺说,他是洛阳人,一开始是一名教员,后来在文教局工作,1952年被调入市委宣传部当通讯干事。当时他对新闻还知之甚少,《河南日报》驻洛阳记者站站长赵瑞和记者胡次元给了他很多帮助。从一摞摞业务资料及实践工作中,他逐渐知道什么是通讯,什么是新闻“五要素”。他的这两位老师,后来也和他一样来到洛阳日报社,成为他的领导和同事。
夜以继日地钻研业务,废寝忘食地进行通讯工作,让李宗挺多次被《河南日报》的编辑们夸奖,说他是“有求必应”的通讯员。1954年,市里要创办《洛阳日报》,他被组织调到报社工作。
李宗挺说,当时《洛阳日报》的总编辑由时任市委宣传部部长的王天铎兼任,工作人员主要是省委从各地选拔来的尖子,有来自《河南日报》《郑州日报》的业务骨干,有时任市委书记李立从中南局带来的笔杆子,还有他这样从市里抽调过来的年轻人。
当时,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洛阳轴承厂、洛阳矿山机械厂三个全国大型企业全面开工。“当时的涧西区,每天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还是25岁小伙子的李宗挺,深入一线采访了很多劳模,报道他们忘我劳动的热情和事迹。
第二次复刊把《洛阳日报》办出地方特色
1959年,李宗挺被调到新华社河南分社,常驻洛阳。然而,1961年2月,因为国民经济遭遇特殊困难,《洛阳日报》停刊。
“时间到了1964年,有一天我记得是在电影院门口,遇到市委书记吕英,他说日报要复刊,问我愿不愿意再回到报社工作,我当时就说‘太好了’!”李宗挺回忆,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1964年3月,市委决定在当年5月1日恢复出版《洛阳日报》,他和副总编辑赵瑞投入复刊筹备工作,职务是总编室主任。
李宗挺一直记得吕英当时对他们的谆谆告诫:要将《洛阳日报》办成《人民日报》的补充,不要成为《人民日报》的翻版,要有地方特色。当时的《洛阳日报》头版要发10条至15条新闻,他作为总编室主任,其中一个职责就是挤压稿件水分,使其干净、精练。
得到领导和群众认可的《洛阳日报》,发行量直线上升,1960年时为9000多份,到1966年增至20000多份。
受“文革”影响,《洛阳日报》于1970年2月第三次停刊。
第三次复刊奔走呼号争取复刊,时代大潮下观念交锋
“第三次复刊是我们竭力向市里争取的。”李宗挺说,1980年,他时任市科教办秘书科科长,以他为代表的一批老报人奔走呼号,向市委、市政府领导提建议,希望《洛阳日报》复刊。
当时,地方经济困难,为了让市里领导支持,他提出不向地方财政要钱,“自力更生、以厂养报”。
1981年1月1日,《洛阳日报》正式复刊!
复刊初期,市里恢复报社原有事业单位性质,以厂养报,经济包干儿,自负盈亏,又规定从1980年7月1日起,洛阳日报印刷厂营业利润不再上缴。此外,市财政一次性拨给报社20万元“开办费”,还拨款支持报社盖办公楼、修缮老房屋,并让房管局在定鼎路洛阳日报社南侧盖了一栋五层楼房,给报社职工当宿舍……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洛阳日报》再次步入正轨。
“报纸是不是商品?围绕这个问题,当时全国报业都在激烈争论。”李宗挺说,在一次全国地市报年会上,中宣部报刊处一位领导的“报纸有商品属性”这句话,给了他接下来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信心。
李宗挺说,当时报纸成本包括采编、原料、印刷、发行等费用,发行费用占成本比例比较大,当时邮局要提高发行费率,报社被逼上梁山,不得不考虑自办发行。
自办发行观念一变天地宽,报社一举翻了身
“自办发行是改革大潮的产物。”李宗挺说,实际上,他们从1983年就开始筹备自办发行的事情了,最初考虑通过基层组织办事处、社区来发行,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报社决定创建自己的发行队伍。
1985年1月1日,报社改邮电局发行为自建发行站网,由报社自办发行。到当年年底订数达到65000份,节省开支15万元。当年7月,市委任命李宗挺为洛阳日报社党组书记、总编辑。
“改革大潮一来,自办发行我们不搞,别人也要搞。第二年,《太原日报》也开始自办发行。”李宗挺说,自办发行让洛阳日报社成为全国首家“吃螃蟹”的媒体,后来还被载入新闻学教材,但在当时对报社最大的改变就是:报纸直接送到订户手中,订报费直接到了报社,收入增加了,成本降低了,服务更好了,用户也更满意了。
观念一变天地宽。自办发行的成功让报社一举翻身,一下子改变了连年亏损的情况,当年就实现扭亏为盈。
1992年,全国报纸自办发行协会成立,自办发行在全国媒体成为主流。
社庆寄语希望新一代报人,有新的目标并为之奋斗
在创刊70周年社庆即将到来之际,作为三进报社、一生与《洛阳日报》结下不解之缘的李宗挺,想对年轻新闻工作者说说心里话。
他说,这一生最深刻的体会是不管在工作中遇到多大的困难,最重要的是要热爱这份工作。困难是难免的,一定要有信心。自办发行之所以成功,除了顺应时代潮流,当时报社上下的信心也很重要。
有了信心,还得拼搏。自办发行刚开始那几天,正好赶上下大雪,路上结了冰,发行员三步一摔跤地把报纸送到读者手里。坚持下来后,得到了读者的来信表扬,甚至市里还专门打来电话说:“下大雪,别的报纸都没有及时送到,只有《洛阳日报》送到了。”
“我年轻时读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领导在我笔记本扉页上写下的一句话,我记了一辈子。”李宗挺说,那句话是“如果失去了奋斗目标,人生就没有意义”。希望新一代报人,有新的目标并为之奋斗。(洛阳晚报记者 李砺瑾/文 杜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