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报纸,就是一个城市的日记。从1948年至今,已经出版1.5万多期的《洛阳日报》,叠印着洛阳的曲折与辉煌,也记录下自身的艰辛与成长。70年间,《洛阳日报》与这座城市休戚与共,受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不断变化的影响,也曾几度停刊、复刊。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洛阳日报》陪伴洛阳一起迈上了发展快车道。
1955年1月1日,第一次复刊的《洛阳日报》复印件(河图网供图)
一份报纸,就是一个城市的日记。从1948年至今,已经出版1.5万多期的《洛阳日报》,叠印着洛阳的曲折与辉煌,也记录下自身的艰辛与成长。70年间,《洛阳日报》与这座城市休戚与共,受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不断变化的影响,也曾几度停刊、复刊。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洛阳日报》陪伴洛阳一起迈上了发展快车道。
第一次复刊
1955年1月1日
每周三期,四开两版
1949年8月,经过一系列革命活动,洛阳社会秩序日趋稳定,工农业生产及其他各项事业逐步恢复与发展。为执行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支援新解放区办报的决定,《新洛阳报》(《洛阳日报》前身,详情可查阅3月23日晚报A10版)停刊。1949年8月11日,第478期报纸出版后,《新洛阳报》退出历史舞台,这是《洛阳日报》发展历程中的首份“停刊号”。
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拉开大幕,156项重点工程中有7项落户洛阳。洛阳工业迅速崛起,急需一份报纸来弘扬时代精神。经中央批准,《洛阳日报》在《新洛阳报》的基础上再次创刊,成为中共洛阳市委的机关报。1955年1月1日,《洛阳日报》正式出版,当天的报纸为四开两版,报头由鲁迅字体拼接而来,文字、标题采用竖排方式。
1955年的《洛阳日报》为周三刊,即每周出版三期,出版日期为每周的周二、周四、周六。从1956年元旦开始,报纸改为周六刊,即每周出版六期,仍为四开两版。在当时的《洛阳日报》上,经常可以看到重大项目开工或投用的消息,例如1959年11月1日,头版内容全部与“洛阳拖拉机厂正式投入生产”有关,还用绘图烘托出热烈的庆祝气氛。
然而,随着“三年自然灾害”的到来,1961年2月1日,因经济困难,纸张供应紧张,《洛阳日报》停刊。当时,《洛阳日报》每期的发行量已逾万份。
第二次复刊
1964年5月1日
半年后启用毛泽东书写的报头
三年困难期过后,洛阳急需借助“三五计划”实现工业二次起飞的梦想。1964年,随着国民经济逐步好转,中共洛阳市委决定恢复出版《洛阳日报》。
1964年5月1日,《洛阳日报》再度复刊。这天出版的是第1785期报纸,四开四版。头版右下方的《致读者》,字里行间充满热情:“亲爱的读者:为了适应形势需要,《洛阳日报》从今天起又和大家见面了!”
1964年12月,《洛阳日报》编辑部收到一份莫大的惊喜——毛泽东为《洛阳日报》题写了报头!4个刚劲有力的大字,让当时的洛报人备受鼓舞,充满了骄傲和自豪。1965年1月1日,《洛阳日报》正式启用毛泽东书写的报头,沿用至今。
“文革”刚开始的几年,《洛阳日报》还能正常出版。在1966年2月15日和27日的报纸上,头版都大篇幅报道了“向焦裕禄同志学习”的内容。1970年2月,《洛阳日报》因“文革”第三次停刊。1972年7月26日,洛阳日报社编制被取消。
第三次复刊
1981年1月1日
是“文革”后省内首批复刊的报纸
报纸停刊后,出版报纸的整套装备——压版机、烤版机、浇版机等被封存。“文革”后期,有人建议将这套机器和铅字移交给其他单位。留守的老报人慌了,因为出报设备一旦移交出去,铅字很可能散失,机器也会被当成破铜烂铁。他们向当时的市领导建议:洛阳这么大个城市,总需要一份报纸,建议保留出报设备,一旦将来再办报纸,就能派上大用场。老报人的奔走呼喊,让设备得以留了下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洛阳和全国各地一起拉开了改革大幕。1980年6月,中共洛阳市委决定:恢复出版《洛阳日报》,并成立筹备组。
1981年1月1日,是让所有洛报人激动的日子——《洛阳日报》正式复刊!一批老报人回到阔别多年的工作岗位,一批新报人经过考核选拔跨进了新闻事业的殿堂。当时,全省的党报中,只有《洛阳日报》和郑州市委机关报《郑州晚报》复刊,是“文革”后我省首批复刊的报纸。
从复刊之日起,《洛阳日报》突出报道改革新面貌。1982年5月19日,《洛阳日报》发表题为《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记省劳动模范、老集煤店工人赵春娥》的通讯,在中共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和全国总工会的推动下,全国广泛地开展了学习赵春娥的活动。1983年4月15日,《洛阳日报》刊发“首届牡丹花会开幕”的消息,向各地游客发出邀请。
进入20世纪90年代,洛阳日报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几乎一步一个跨越。巨大的社会变革中,洛报人用一篇篇精彩的报道,为洛阳打开了一扇扇窗口。透过这一扇扇窗口,洛阳波澜壮阔的改革场景,在世人面前一览无余。(洛阳晚报记者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