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先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洛阳陆续实施了一批公路、铁路、桥梁等城市交通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拉大城市框架。从中州路的打通到伊河龙门石拱桥的通车,从焦枝铁路的兴建到黄河公路大桥的完工,在那些峥嵘岁月里,洛阳人民大力开展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提升城市枢纽地位。
核心提示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先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洛阳陆续实施了一批公路、铁路、桥梁等城市交通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拉大城市框架。
从中州路的打通到伊河龙门石拱桥的通车,从焦枝铁路的兴建到黄河公路大桥的完工,在那些峥嵘岁月里,洛阳人民大力开展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提升城市枢纽地位。
1 横穿东西,中州路见证城市拓展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便开工建设,到2011年最近一次大修提升,中州路是一条见证洛阳城建历史的特殊道路。
中州路的修建,与“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矿山机器厂、第一拖拉机厂、轴承厂、铜加工厂等在洛阳选址密切相关。
史料记载,1955年,中州路开始修建时,首先动工的是两段:现在的中州西路、中州中路西关花坛至黄梅路段。
那时,中州西路还叫纬二路。
当时的城市道路规划是:现在涧西大厂门前的建设路拟名纬一路,现在的中州西路叫纬二路,现在的景华路叫纬三路,现在的西苑路叫纬四路。纬一路以北为生产区,纬一路与纬三路之间是文化娱乐、生活区,纬三路以南为生活区。
《洛阳市志》记载:“中州西路,(20世纪)50年代城市规划时拟名纬二路,1964年易名友谊路,1966年又更名为反帝路,1982年改称中州西路。”
1956年,中州路继续“成长”:从现在的黄梅路路口修到人民西路路口。西工的“小街”成为洛阳最热闹的地方。紧接着,中州路从人民西路路口修到中州桥。到1957年,中州中路基本定型。
家住洛轴瑞泰嘉苑小区的周群昌老人,当年曾在市政工程管理处工作,参与了中州路建设工作。
“当时搞建设基本靠人力,压路机等机械设备几乎没有。”周群昌回忆说,当时路基全是人拉犁平整,人行道板砖模具都是木框,但施工人员硬是凭着战天斗地的闯劲,建成了质量极高的柏油路。
随后,20世纪70年代末,我市又陆续分期分段修建、提升中州路,目前中州东路已经与偃师市实现了对接,中州西路也陆续取直、扩宽到谷水西花坛。至此,中州路横穿整个洛阳市区,全长20余公里,成为一条贯穿东西的大动脉。
2 横跨伊河,龙门石拱桥创造全国纪录
1962年通车的龙门石拱桥,见证了我市的桥梁发展史。
龙门石拱桥全长303.8米,两岸引线长1309米,桥面车道净宽10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米。大桥两端各有6米石拱作为桥下立交通道。其中,西侧桥下的石拱处是龙门石窟景区入口,上书陈毅元帅题写的“龙门”二字。
其实,20世纪40年代以前,伊河上原有一座钢筋水泥大桥——中正桥。该桥由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提议修建。该桥是当时洛阳到南阳、洛阳到界首两条营运线路的“咽喉”。1944年5月,日寇入侵洛阳时,为了不被日军利用,中正桥被守军炸毁,只剩下桥墩和部分桥身。抗战胜利后,伊河上又架起一座简易木桥,但每到汛期都会被河水淹没,附近居民出行受阻。于是,建设一座大型跨伊河桥,便成为当务之急。
《洛阳市志》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多次整修洛阳到龙门段公路。1956年10月,在原路两侧,北起洛阳桥,南至龙门北门口,新建公路12公里,路基扩宽到17.5米,路面宽10米;1959年,龙门东山至伊川公路加宽改造工程完工。
此时,建设龙门伊河公路桥、改善交通条件迫在眉睫。
1960年2月27日,省建委批准了由省交通厅工程局设计的龙门石拱桥施工方案;5月,总投资402万元的龙门石拱桥正式动工。
在龙门石拱桥修建期间,怀着对“天堑变通途”的企盼,周边的龙门村等村农民热情支援了工程建设。据介绍,该项目建设时,伊河岸边都是工地,不少村民自觉为工地运送石头。
龙门石拱桥可以说是一个公路桥梁的奇迹,它是当时世界上拱券最薄的大跨径石拱桥,也是当时省内单跨最大的石拱桥。
在随后几年,洛阳桥梁建设不断创造辉煌。
1967年3月开工的嵩县前河大桥横跨伊河,一度是国内最大跨径的双曲拱桥,为国际桥梁界所关注。
位于孟津县雷河村与吉利区之间黄河上的洛阳黄河公路大桥,是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经过国务院批准修建的,于1973年7月动工,1976年年底竣工。施工中,该桥采用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施工技术,成为当时黄河上最长的桥梁。
一座龙门石拱桥,书写了一段历史,更是洛阳城市建设敢为人先、不断创新的生动写照。
3 连接豫鄂,焦枝铁路成就洛阳枢纽地位
在我国铁路建设的史册上,记载着这么一段重要史实:从1969年11月到1970年7月,在从河南焦作至湖北宜都(原名枝城),几乎纵贯豫鄂两省全境、长达750多公里的筑路工地上,百万工人和农村公社社员,只用了8个月时间便修通全线。这,就是因创造了我国铁路修建史上的奇迹而鼎鼎有名的焦枝铁路。
1969年11月,焦枝铁路全面开工建设。河南省组织有关地市县的4个民兵师、71个民兵团,共计48.4万人,协助铁路专业施工队伍,进行焦枝线河南段的大会战。
洛阳是焦枝铁路沿线的重要城市之一,洛阳人民同样掀起了全民参与修建铁路的热潮。当时,洛阳市以郊区民兵1万余人为主的“洛阳市民兵团”和市民、学生、干部,纷纷参加到焦枝铁路洛阳段的建设中来。据一些熟悉或亲身参与焦枝铁路建设的市民回忆,当时群众情绪高涨,积极参与,民兵团实行军事化管理,以连、排分制,广大民众均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筑路战役中。
1970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49周年纪念日,焦枝铁路正式开通,成为给党的生日献上的一份厚礼。通车当日,洛阳至襄樊205/206次客车、新乡至洛阳521/522次客车发出。
此后,焦枝铁路不断向南延伸,通往广西柳州、南宁、北海,到1979年10月全线通车交付使用,成为中国自中原至大海的铁路大动脉,战略意义十分显著。
焦枝铁路的兴建,使洛阳成为当时国内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洛阳日报记者 李东慧 通讯员 贾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