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灭商两年后病逝,周成王继位,由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摄政。企图执掌王权的管叔煽动蔡叔等发动叛乱,周公果断决定东征,经过长达三年的分化瓦解和军事打击,东征胜利结束,周朝疆域进一步扩大。
2、周公:公认圣贤,历代歌颂
洛阳市城隍文化研究会会长、《洛阳战争史话》主编张宪通表示,周公是洛阳的伟大营建者,他明白,武力并不足以维持国家的长期稳定,所以他在洛阳制礼作乐,制定完整的礼乐制度来教化民众。年年在周公庙博物馆举行的祭拜活动,纪念周公对洛阳乃至华夏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
后代政治家、学者们对周公的评价都非常高。
非常仰慕周公的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1939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中也提到了这个有趣的细节:“商王的后裔孔子也要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了。他并不想说‘你们是周民族,我们是商民族,我们应当记着周公东征的旧恨’……爱慕周公到极度,常常梦见周公,以至于把不梦见周公当作自己精神衰老的表现。”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到父亲用周公来勉励自己:“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周公的榜样力量是激励司马迁完成《史记》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国时期的曹操更是通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表明自己对人才的渴求。
周公是罕见的历代评价都高度一致的伟大历史人物。
3、分封:始于周代,延至明清
周公东征后,周成王实行分封制,将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至各地。从此,分封制一直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浮,即便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后,分封制也没有消失,还以各种形式不同程度地存在,一直延续到明清。到底是什么让分封制不断延续呢?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制有优点。不少学者提出,大量分封同姓子弟、将可靠亲属分封至要害地区,可有效拱卫王室,巩固广大的疆域,解决前朝企图复辟的问题;诸侯各自管理经营封地并派兵镇守,其他诸侯也不敢轻易造反,战争的减少对地方生产力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但分封制缺点也很明显:诸侯独立性强,容易导致地方武装割据进而威胁中央集权,西晋、唐朝都属于这种情况。
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所选择的郡县制,将大权集于中央,也有缺陷:国家结构形式与权力体系以单一制为目标朝前发展,易形成“内重外轻”局面,一旦发生外敌入侵或内部叛乱,地方无法凭借自身力量平定,长期看易形成积贫积弱格局,甚至导致王朝的覆灭,采用与郡县制相似制度的宋朝最后灭亡即是明证。
两种制度优缺点都很明显,分封制也就难以消失。此外,进入“家天下”时代,皇帝多信任自己的家族成员,将其视为统治屏障;太子只能有一人,为避免祸起萧墙,皇帝不得不封同姓子弟为王侯缓解矛盾;伴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展,为了开发和加强对边疆的控制,统治者有时也选择封王。分封制作为郡县制的补充以及优待宗室、缓解矛盾、加强对边疆控制的手段一直延续,直到清朝还因此爆发了“三藩之乱”。(洛阳日报记者 苏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