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佳节,民间要举行赏月、拜月活动。所谓拜月,就是拜祭月神嫦娥。嫦娥,是远古时期的洛阳女儿。嫦娥奔月,是产生在河洛大地的美丽传说。在洛阳,嫦娥还被尊为花神。
嫦娥生于帝王家
嫦娥,又作常娥、姮娥等。《山海经》称,嫦娥是帝俊之妻常羲所生。帝俊,即帝喾(kù)。常羲,又作常仪。历代文献对嫦娥为帝喾、常仪之女无异议。
帝喾,称高辛氏,名俊,是黄帝的曾孙,三十岁就登上王位,成为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史记·五帝本纪》称他在青年时期就很有作为,继位后,施政有方,得到万民拥戴。
帝喾的都城,在洛阳市偃师市城关镇高庄村。《水经注》说:“亳,本帝喾之墟,在禹贡豫州河洛之间。”《通典》说:“偃师,帝喾所都,亦古亳邑也。”明弘治年间的《偃师县志》说:“偃师县,古西亳,帝喾所都。高辛故都在治(指偃师老城)西五里。今高庄,其遗址也。”高庄村现存的碑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重修关帝庙碑记》说:“高庄村,古亳地也。”
按《帝王世纪》等文献记载,帝喾有四妃:元妃姜嫄,生弃,是周族的祖先;次妃简狄,生契,是商族的祖先;三妃庆都,生尧;四妃常仪,生挚,曾接替帝喾为王,史称帝挚。帝喾有一女,即嫦娥,为常仪所生。因此,嫦娥生于偃师,是一位美丽的洛阳女儿。
嫦娥奔月千古传
嫦娥奔月是流传千古的神话,是在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基础上升华的一个美丽传说。神话往往是历史的影子,传说常常能折射出历史的真实。
《淮南子》说:“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这是一段极浪漫的爱情故事。《帝王世纪》说,羿的家族“世掌射正”,即掌管射箭的世袭官员。羿既然在朝中为官,其居住地也应在偃师。
嫦娥奔月的故事见诸于文字,最早是古书《归藏》,这是《易经》的前身。《淮南子》说,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交给嫦娥保管。有个叫逢蒙的人,在羿不在家时,欲抢夺不死之药,并要杀死嫦娥。嫦娥无奈,吞下不死之药以升天。到达月宫后,不忍与羿分离。于是命吴刚伐桂树,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能够重回人间,与羿重新相聚。
但是,《后汉书·南蛮传》讲了另外一个故事。帝喾执政时,位于中原西部的犬戎部落时常东侵。帝喾几次率军征伐,却总是大败而归。帝喾许诺,谁能斩杀犬戎首领,就将嫦娥嫁给他,并将南山(今万安山到栾川一带)封给他。
有一个叫盘瓠(hù)的人,斩杀了犬戎首领,帝喾就按照诺言,嫁女并封地。嫦娥与盘瓠结婚后,生多个子孙,和南山的土著居民形成新的部族,即蛮夷。
无论嫦娥嫁给羿或盘瓠,都反映了远古时代华夏族和周边少数民族相互通婚的事实,嫦娥是其尊崇的母祖。而月亮古称太阴,代表女性,对月亮的自然崇拜和对母祖的崇拜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嫦娥奔月的传说,并形成了嫦娥信仰和中秋节拜月之俗。
在道教形成后,嫦娥作为月神的地位进一步强化,称太阴星君、太阴元君等。同时,月亮的圆满被认为是“运而无穷”“幸福如意”的象征。因此,爱月、赏月、祭月自然而然地成了中华文化中极富有民俗特色和人情魅力的精粹所在。嫦娥奔月的神话灵动于中华文化的源头,嫦娥的美丽形象与月亮同辉,光照千古。
嫦娥下凡种花来
在嫦娥的故乡、“牡丹花城”洛阳,人们认为牡丹是嫦娥从天上带到人间的。北宋王仲甫《丑奴儿》说:“牡丹不好长春好,有个因依。一两枝儿。但是风光总属伊。当初只为嫦娥种,月正明时。教恁芳菲。伴著团圆十二回。”这样,嫦娥又被尊为花神,传说八月十五是她下凡种花之日。因此,这天被称为牡丹的生日。
嫦娥不仅是牡丹花神,也被尊为百花之神,特别是菊花之神。因为中秋节后,正是菊花盛开之时。宋代无名氏《金菊对芙蓉》曰:“……问花神何属,离兑中央。引骚人乘兴,广赋诗章。几多才子争攀折。嫦娥道,三种深香,状元红是,黄为榜眼,白探花郎。”
古代的洛河边、嵩县的九皋山、栾川的杨山等,都建有花神庙,主殿为太阴星君殿,供奉的是嫦娥。每年中秋节,各花神庙都要举办庙会,举行请花神仪式。晚上,各庙要举行拜月活动,而最重要的供品是牡丹茶、牡丹香。
在中秋夜,一些重要的赏月点,还成为重要的名胜,列入古八景之中,如洛阳的天津晓月、偃师的缑山夜月、新安的函谷晓月等。在这里,人们一代一代地讲述着嫦娥的故事。(郑贞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