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春光五彩画,一声鸡韵九州春。”鸡年春节正向我们走来,鸡年谈鸡,话题多多。那么,我们就从夏代的锦鸡文化开始谈起吧。
伊洛锦鸡图 高兵兵/画
“万里春光五彩画,一声鸡韵九州春。”鸡年春节正向我们走来,鸡年谈鸡,话题多多。那么,我们就从夏代的锦鸡文化开始谈起吧。
1 、“夏”之本义是锦鸡
建都洛阳二里头的夏王朝,是夏部族建立的。夏部族,是一个崇拜锦鸡的部族。
锦鸡,又称山鸡、野鸡,古称夏翟、山雉等。《尚书·禹贡》说,徐州“厥贡惟土五色,羽畋夏翟”。意思是说,徐州向夏王朝献的贡品,是五色土和属于鸟类的夏翟。孔颖达《正义》说:“《释鸟》云:‘翟,山雉。’此言夏翟,则夏、翟共为雉名。”意思是说,夏、翟,或者夏翟并称,都是锦鸡的名称。
锦鸡的种类很多,“夏”是一种最珍贵的锦鸡。范宁《谷梁传集解》说:“夏,大也;大谓大雉,大雉,翟雉。”这种被称为“夏”的大雉,是青、赤、白、黑、黄五彩皆备的锦鸡,师旷《禽经》称之为“翚(huī)”。
郭璞《尔雅注》说:“伊洛而南,雉,素质,五采皆备,曰翚。”意思是,“伊洛而南”的这种锦鸡,羽毛有多种颜色,名字叫“翚”,即“夏”,今称伊洛锦鸡。“伊洛而南”,即今洛阳南部山区,正是夏部族的发源地。
夏部族的第一个首领鲧,被杀之地在禅渚。《水经·伊水注》曰:“陆浑县东禅渚,渚在原上,陂方十里,佳饶鱼苇,即《山海经》所谓南望禅渚,禹父之所化。”此地在今嵩县。大禹娶于涂山,《夏本纪》记述大禹的自述道:“予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涂山在何处呢?闻一多《天问疏证》说:“涂山本即三涂,在今河南嵩县。”禹后来在涂山大会诸侯。
2、夏历正月雉震呴
对鸟的崇拜,是上古时期的普遍现象,鸟被认为是天帝与王之间的使者。而鸡又有报时的功能,它的活动与季节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夏部族崇拜鸡,特别是一种名为“夏”的伊洛锦鸡,并把它作为部族的名称和所建王朝的名称,就是很自然的了。
《夏小正》是夏王朝的历法,它按十二月的时序详细记载上古河洛先民所观察体验到的天象、气象、物象,形象地反映出上古河洛先民对时令气候的认识,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天文历法著作。
《夏小正》在记载物候现象时,以锦鸡和家鸡的活动,作为判断季节的重要依据。《夏小正》正月条载:“雉震呴。震也者,鸣也。呴也者,鼓其翼也。正月必雷,雷不必闻,惟雉为必闻。何以谓之雷?则雉震呴,相识以雷。”意思是,正月之时,锦鸡鸣叫飞翔。正月里,可闻春雷,但未必每年正月都可以听到雷声,而锦鸡的鸣叫之声是一定能听到的。并且,锦鸡的鸣叫,其音如春雷之震。故锦鸡的鸣叫,正是报春之音。
《夏小正》正月条还载:“鸡桴粥。”桴,即孵化。粥,即抚养觅食。意思是,正月里,母鸡生蛋,自孵鸡雏,然后带着鸡雏去觅食。这里的鸡,指的是各种鸡,包括锦鸡和家鸡。
3、手执雉翎舞《大夏》
夏王朝对锦鸡的崇拜,也表现在宫廷乐舞中。夏王朝最著名的宫廷乐舞,名字是《大夏》,又称《舞夏》。这里的“夏”,指的是雉翎,即锦鸡尾或翅上又硬又长的羽毛。
《大夏》是一部大型乐舞,歌颂大禹的丰功伟绩。四千多年前,夏部族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得到虞舜的重用并最终将酋邦王国联盟首领之位传于他,是为夏王朝的开端。夏王朝的后代帝王,在祭祀大禹时表演的乐舞,就是《大夏》。
《大夏》演出时,舞者每八个人站成一行,称为一“佾(yì)”。舞者袒露上半身,下身穿着白色短裙。右手持雉翎,左手持乐器“籥(yuè)”,边唱边舞,颇为质朴、粗犷。春秋时期,吴国贵族季札,在鲁国看到《大夏》演出后,深受感动,说:“真美啊!像这样勤劳而又有道德的人,除了禹,谁能比得上呢?”季札的话,说明《大夏》的内容确与大禹治水有关。所以商周以来,它一直被贵族用来作为祭祀山川的乐舞。
《大夏》共分“九成”(九段),用“籥”伴奏,又称“夏籥九成”。“籥”,是用数根苇竹制成的管子,周围用绳子捆扎在一起,管子上端有一个吹孔,可以吹奏发声。这种乐器,就是后来排箫的前身。而用雉翎作《大夏》的主要道具,也为后世宫廷乐舞和民间戏剧所继承。(郑贞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