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月内,26个签约项目已有3个按计划开工,又有6个项目签约、2个科研成果转移项目初步对接——这就是我市地企合作的效率。
1个月内,26个签约项目已有3个按计划开工,又有6个项目签约、2个科研成果转移项目初步对接——这就是我市地企合作的效率。
半个月内,我市地企合作工作督查组到各个县(市)区,督查当地与驻洛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建设、产销对接等方面合作情况,并了解在地企合作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这就是我市地企合作的决心。
副省长、市委书记李亚在全市地企合作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地企合作是双赢之举,是件大事、实事、好事,地方和企业要牢固树立地企合作新理念,着力拓展地企合作新空间,不断取得地企合作新成效,为加快推进“9+2”工作布局、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共享资源优势实现合作共赢
下月初,我市将召开地企合作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这两天,市国资委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着准备相关材料。
“下一次会议的主题将围绕如何促进产销对接来进行,目前各相关单位正在收集整理地企双方产销对接的合作意向。”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产销对接加强合作,是我市地企合作的重点工作之一,有利于推动上下游企业供需对接、左右链企业协作配套,从而引导洛阳本地企业抱团取暖、合作双赢。
正如副省长、市委书记李亚强调的那样,企业与地方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企业是洛阳加快发展最有价值的“富矿”,洛阳是企业茁壮成长最可依赖的“沃土”。
洛阳有很多优势,工业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文化优势、资源优势,等等。发挥优势、缩小差距、增强动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我们需要加强地企合作,需要构建地企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地企合作新格局。
我市提出构建“五强六新五特”现代产业体系,将成为洛阳的招牌和名片。加强地企合作,就是要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紧密结合起来,打造一批基础雄厚、主营业务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走出一条有洛阳特色的新路子。
加强地企合作助力企业发展
地企合作,已经让不少企业尝到了甜头。
中国一拖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在新建一拖工业园、新型轮拖核心能力提升等重点建设项目中,积极与西工区政府合作,为推动企业和地方经济共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得益于企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中国一拖完成了一批具有技术先进、能力保证、节能环保特征的重点建设项目,在整机、关键零部件等方面制造能力大幅提升,夯实了企业转型发展的基础。
中航锂电与我市20余家本地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涉及电池箱体、电池壳体、电池管理系统、钣金加工件、注塑件等主辅材料。2014年,该公司在我市的采购额达3500万元,2015年超过8000万元。
在宜阳县,洛铜集团铜材加工搬迁项目顺利投产,带动了正威国际集团精铜深加工项目和中钛航宇钛合金项目进驻,促进了新材料产业的迅速发展。中信重工铸铁件项目顺利投产,吸引了与之关联配套的菲尼克斯、英达机械等10多家机加工企业,拉长了产业链条。
可见,围绕科技创新、围绕产城融合、围绕深化改革、围绕产销对接、围绕改善民生,地企合作为洛阳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在全市地企合作工作会议上,集中签约的26个合作项目,大多为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值得一提的是,还有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与地方签署合作协议。
多年来,我市科技成果转化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技术、资金、人才、需求等信息不对称,阻碍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步伐。
全市地企工作会议提出,要整合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资源,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努力创造更多科技成果。这为我市下一步的地企合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建立保障机制打造合作平台
当前,我市大部分县(市)区均成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的地企合作领导机构,按照各自产业定位筛选确定目标企业,制订工作方案,在扎实推进签约项目的同时,认真谋划、签约新的合作项目。
为推进地企合作工作顺利开展,我市将地企合作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建立完善的地企合作保障机制。我市已建立地企合作双月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各县(市)区、各部门、各企业的紧密合作,及时发布政策动态、项目、成果、产销等信息,努力开创“地企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建立常态化的督查考核机制。通过不定期的日常督导和定期的联合督查,建立地企合作签约项目建设进度台账,对地企合作签约项目推进实施动态化全程跟踪督查,帮助企业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难题。
作为地企合作工作的组织协调单位,市国资委表示,将以真诚全力服务企业为重点,以深化国企改革激发地企合作发展活力,以强化服务优化地企合作发展环境,以务实的作风打造地企合作发展平台。(洛阳日报记者 李迎博 通讯员 吕西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