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用“火炉”形容夏日难耐的高温,可对于炼钢工人来说,一年四季都围着火炉忙碌。入行31年,杨金安从学徒成长为中信重工首批五位“大工匠”之一,在积累与磨炼中成为“战无不胜的钢铁战士”。
人物简介
姓名:杨金安
职业:中信重工铸锻公司冶炼车间50吨电炉班班长
最幸福的事儿:顺利完成每一批炼钢任务
最遗憾的事儿:只有高中学历
人们常用“火炉”形容夏日难耐的高温,可对于炼钢工人来说,一年四季都围着火炉忙碌。入行31年,杨金安从学徒成长为中信重工首批五位“大工匠”之一,在积累与磨炼中成为“战无不胜的钢铁战士”。
“身经百战”,“初心”不改
冶炼车间如战场,条件十分艰苦。48岁的杨金安说,1984年高中毕业后,他进入中信的冶炼车间。
杨金安从学徒做起,跟着一批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冶炼车间“站岗巡逻”,学了一套炼钢本事。从2009年至2013年,杨金安连续五年被评为公司的“首席员工”;2013年,杨金安被授予公司最高荣誉“大工匠”。如今,他看一眼钢水颜色就能判断温度,泼一勺钢水在地上,就能根据溅起的钢花判断其成分是否合乎要求……
即便“身经百战”,杨金安依然“初心”不改。有一次,杨金安受命负责冶炼一种巨型特钢。在冶炼前,他精心“排兵布阵”,连续三天修整炉子、检查工序、分派任务;冶炼时,他带头冲锋陷阵,在炉前奋战一天一夜。一场漂亮仗结束后,他才放心回家。在吃饭时,这个四十多岁的汉子竟然坐在椅子上端着碗睡着了……
组建“创客”团队,百炼方能成钢
炼钢需要技术,更离不开经验和创新。
每一炉钢水的电耗、氧耗、钢水回收率等,杨金安都认真记录在工作手册上,回去再分析总结。像这样巴掌大小、纸张泛黄、页脚微卷的工作手册,杨金安已写满50余本。这些手册,成了年轻的炼钢工人传阅学习的“宝典”。
2013年,杨金安“大工匠”工作室成立,他和另外11名优秀技师、年轻工人组成了一个“创客”团队,每周五上午在一起探讨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固化每一个特钢项目的冶炼方法。
“因为炼钢都是在晚上,所以业务讨论安排在大家休息的白天。”杨金安说,起初他还担心大家不愿占用休息时间,没想到大家的热情让他招架不住。“本是一个12人的‘创客’团队,可每周来开会的人能有三四十人,坐不下了就站着。”
正是在这样的探讨学习中,杨金安“大工匠”工作室完成了一次又一次重大课题攻关,提出了一项又一项创新合理化建议,为企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人物心声:企业为工人建起干事创业的平台,我们就在平台上尽情发挥。
记者感言:杨金安和他的团队之所以能不断啃下“硬骨头”,靠的是踏实肯干、团队协作、学习钻研。(洛阳晚报记者 朱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