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重机厂,在足有3层楼高的、亚洲跨度最大的、国内最先进的9×30米数控龙门镗铣床前,中信重工“大工匠”谭志强领着徒弟精心加工为德国西门子公司制造的大型机架。这个重上百吨的大活件上的孔洞精度控制在0.02毫米内,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粗细。
|
谭志强和他的团队在出口大齿圈生产现场开展技术攻关 |
|
|
谭志强熟练运用各种制图软件,多次攻克重点产品的加工难题 |
|
|
谭志强一丝不苟地调整切削刀具的安装位置 |
|
17日,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重机厂,在足有3层楼高的、亚洲跨度最大的、国内最先进的9×30米数控龙门镗铣床前,中信重工“大工匠”谭志强领着徒弟精心加工为德国西门子公司制造的大型机架。这个重上百吨的大活件上的孔洞精度控制在0.02毫米内,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粗细。
今年46岁的谭志强,是这台大型数控龙门镗铣床的机长。
谭志强高中毕业后进厂工作。从操作“摇摇把”机床到操作小型数控机床,再到操作大型多功能数控机床,他不断学习,不断突破,由最初的学徒工成长为市“优秀首席员工”、省“十大能工巧匠”。2013年,谭志强成为中信重工首批聘任的5名“大工匠”之一。
国产大飞机制造装备项目——拉伸矫直机机架,这个长8米、重200多吨的特大矩形件的四角倒圆弧,成了加工的难点,稍微的颤刀将造成巨大的尺寸偏差。当工友们对颤刀严重束手无策时,谭志强顶在了现场。为确保不颤刀,在使用小刀盘加工和精铣时,谭志强还专门自制了长刀杆,并通过小走刀量,一点一点地细“磨”。最终,这个庞大的矩形件完美地达到了标准。
孔洞错位是重型装备制造业的“老大难”问题。谭志强带领团队,独创性地利用数控龙门铣为钻床工序“啃骨头”,使公司加工磨机筒体的效率由过去的10多天缩短为现在的三五天。“谭志强‘大工匠’工作室”成立后,他带领的这个技术团队,成为企业转型发展的工人创客群。依托“大工匠”工作室,谭志强和他的团队不断攻克难关,将亚洲最大的轧机机架、重达276吨的22米立车立柱、出口巴西的溢流型球磨机大齿圈、大型支承辊等极难加工制造的“拦路虎”,变成了中信重工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去年,他带领的工作室攻克10项重大课题,累计创造效益900多万元。
目前,中信重工成立了5个“大工匠”工作室及16个首席员工创新工作站。这些技术工人练绝活、强技能、提效率,不但推动了企业转型发展、效益提升,也为中国重型装备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赞誉。(洛阳日报记者 潘郁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