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不到两个月,高三考生将走进高考考场,迎接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考生如何进行考前心理调试,进行有效复习?家长和教师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还有不到两个月,高三考生将走进高考考场,迎接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考生如何进行考前心理调试,进行有效复习?家长和教师应该扮演什么角色?11日至13日,“美丽园丁”教育基金洛阳教育培训项目子项目“区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项目”专家组来洛,在河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为我市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其中,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边玉芳通过“中高考考前心理解读与调试策略”专题讲座,为考生、家长和教师指点迷津。
向考前心理误区说“不”
误区一: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距离考试时间越来越近,不少考生认为,只要“狠狠”地学,除了吃饭睡觉,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成绩就一定会提升。
对此,边玉芳说,人的记忆分为短暂记忆和长期记忆。短暂记忆帮助我们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片刻问题,长期记忆很稳定,能保存多天甚至多年。睡眠有助于大脑保持灵活,将短暂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因此,考生要注意调节大脑,让其充分休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误区二:高考不考体育,运动浪费时间
一些学校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宁可牺牲学生的运动时间。边玉芳认为这不可取。一个人连续工作2小时后,至少需要休息20分钟才能消除疲劳,而采取运动方式只需5分钟就可见效;运动能改善情绪,提高效率。备考到冲刺阶段,拼的是考生的身体素质,所以学生在考前要保持适量运动。
误区三:只要学得好,考试策略无所谓
边玉芳说,考试策略和考试成绩之间是线性关系。在难度较大的考试中,考试策略的作用更加明显。考生一定要注重策略,针对自己的复习情况,优化复习方案。
正确认识,乐观面对
高考前,少数考生会出现恐惧、焦虑甚至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的破坏性很强,会影响学习效果。在负面情绪下,认知水平被压抑和扭曲,原本能够进行的认知也将无法进行。
边玉芳说,考生之所以会出现这些不良情绪,是因为对高考不能准确定位。其实高考是磨砺考生意志、提升自信和丰富人生的难得经历,是考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积极契机:通过高考,从一个无知的孩童蜕变成一个成熟的青年,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无比宝贵的人生体验;通过高考,得到了一颗坚强的心,走过高考的人,今后无论面对任何困难都少了分怯懦;通过高考,走向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边玉芳建议考生要纠正“高考是辛苦的,我是来受苦的”“高考决定我的未来,如果高考失败,我就完了”等观念,把高考及备考过程看成一段磨炼自己、完善自己的快乐时光。
放松心情,助力高考
“基础加有效学习时间加临场发挥,等于考试成绩,考生要考出好成绩,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边玉芳说。
考生的成绩是考生、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的结果,三方都要积极面对。首先,考生要放松心情,高考固然重要,但不是走向成功人生的唯一途径,只要努力了,结果就不会太差,太过紧张反而会影响成绩。
如果过度焦虑,考生无法自己解决,可求助学校的心理教师或专业的心理机构进行考前辅导训练,转移情绪,换个环境;不能入睡的时候,可听舒伯特的《小夜曲》、舒曼的《梦幻曲》及巴赫的音乐;心情沮丧的时候,可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莫扎特的《单管协奏曲》、亨德尔的《席巴女王之进场》等。
其次,家庭关系对考生的影响也很大。相关机构对400多个高考状元研究发现,几乎所有这些孩子的家庭都对孩子采取了民主、温暖和理解的教养方式,家长信任孩子,不干涉孩子的学习。
边玉芳建议,家长不要对孩子过多干预,要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孩子偶尔有情绪波动或者不想学习的情况也是正常的,家长不必过于焦虑,给孩子过大压力;家长不要把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应尽量为孩子营造快乐、舒适的家庭氛围,把陪伴作为重要的事;帮孩子确立合理目标,期望值不要过高。
教师的角色应为指导者、监督者、陪伴者和支持者,应一切以促进考生有效学习为宗旨,营造适度紧张的氛围,建设团结向上的班级文化,建立家校同盟,帮家长缓解焦虑,提升信心。(记者 常书香 实习生 赵赛娜 通讯员 代浩静)
▶▶相关链接
区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项目
“区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项目”是“美丽园丁”教育基金洛阳教育培训项目的子项目。该项目选取我市13所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良好的学校作为基地学校,以50名已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或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浓厚兴趣的一线教师为核心成员,由北京师范大学派出心理学专家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和培训。每学期进行两次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为学生团体心理活动、个体心理咨询和绘画沙盘艺术治疗等。(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