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栾川县第三实验小学,有一位语文教师,她喜欢叫学生“孩子”。在她眼中,每个学生都是自己的孩子。
常环(中)和孩子们交流
在栾川县第三实验小学,有一位语文教师,她喜欢叫学生“孩子”。在她眼中,每个学生都是自己的孩子。
走进她的班级,窗台上,是她和孩子们一起种的花花草草;教室后面,有她为孩子们打造的“阳光书屋”;黑板报上,是镜头记录下的孩子们的精彩瞬间。
2008年至2014年,她教寄宿班。班上大部分学生的家长外出打工,还有部分学生来自重组家庭,他们基础差,敏感脆弱。她专门为他们建立了心理辅导档案,“对症下药”。
班上有一个孩子叫崔文豪,特别聪明,但总是爱哭。
一次,学校组织演讲比赛,没想到腼腆的文豪举手起立,现场朗诵了一首诗。
她发现,这个孩子有演讲天赋!之后,她利用课间、放学时间对文豪进行仪态、语言等方面的指导。两周后,文豪在学校演讲比赛中获得了第三名。
此后,文豪不但屡次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还经常主持学校的“庆六一”“庆元旦”文艺演出。慢慢地,文豪越来越自信,成绩越来越好。
6岁的钦远,4岁时父母离异。得知这一情况后,她主动接近钦远,给他讲张海迪、史铁生是如何自强不息的。她特意找成绩和品性好的孩子和钦远做朋友,就这样,钦远爱笑了,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了。毕业考试,钦远考了全校第一名。
和朋友闹矛盾了,考试考砸了……每当学生遇到这些问题,她总是摸着他们的头,心平气和地开导他们。
“孩子”,多么温馨、亲切的称谓。她不以教师的身份管理学生,而是以母亲的身份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她叫常环,今年34岁。她说:“作为一名教师,教孩子们知识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让他们健康、自信、快乐成长。”(记者 王晓丹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