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墓
宋真宗即位后,寇准被一步步起用为相。他力主对辽用兵,促成“澶渊之盟”,为北宋赢得了上百年的和平。他有治国安邦之才,却不能慧眼识人,一意提拔心胸狭隘的丁谓,最终被这个人残害。公元1023年,63岁的寇准病死于雷州(今广东海康),后葬回西京洛阳。
寇准墓,在今巩义市芝田镇寇湾村东岭上,南与包公墓相望,可惜在上个世纪“农业学大寨”运动时被炸毁。今年春,偃师等地的寇姓后人集资,在原址上重修了寇准墓。
功成澶渊 却遭嫉恨
公元997年,宋太宗赵光义病死,太子赵恒即位,就是宋真宗。
真宗能登上皇帝宝座,两个人功不可没:一是寇准,二是吕端。当年太宗议立太子,就是听了寇准的意见。到皇权交接的时候,皇后李氏和大宦官李继恩等人从中作梗,想废掉太子,另立新君。这时寇准已被贬到邓州,不在朝中,关键时刻,宰相吕端站了出来,严肃声明:“当年太宗立太子,就是为了今日,怎能改换他人?”遂将太子请出,率百官跪拜,高呼万岁。
这个吕端,向来以“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著称。他大智若愚,性格沉稳,与锋芒毕露的寇准截然相反。两人共事时,吕端从大局出发,不愿引起争执,凡事都让着寇准。
真宗即位后,很想把寇准召回朝中为相,但“患其刚直难独任”,一犹豫就是好几年。直到公元1004年,宰相李沆(音hàng)病逝,他才下决心让寇准回来接任。
当时,北方的辽国大举南侵,兵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弄得朝中人心惶惶。王钦若等人是主降派,力劝真宗弃城而走,到南方避祸,真宗没了主张,又向寇准问计。寇准是主战派,他告诉真宗:“敌兵远道而来,必然禁不住折腾,只要陛下御驾亲征,对方就会不战自溃;若弃城而逃,敌军深入,这天下可就不是您的了!”寇准这番话打动了真宗,他当即决定到澶州督战。皇帝一来,宋军士气大振,加上寇准指挥若定,辽军很快大败,主动要求和谈。
真宗本不是铁血皇帝,他不擅长也不喜欢打仗,总觉得这次澶州之役能胜是侥幸。因此,对方提出“化干戈为玉帛”,正中他的下怀,于是双方盟誓:宋朝每年给辽国十万两白银,二十万匹绢,双方结成兄弟之国,各守原来疆界,互不侵犯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宋朝以较小的代价,换来了与辽国之间百余年的和平,这是大家希望看到的结果。当时如果不是寇准一力主战,真宗的天下恐怕就真坐不稳了。
寇准立下了平生最大的功业,威望大增,权倾朝野,同时也遭到了小人的嫉恨。公元1006年的一天,王钦若问真宗:“您敬重寇准,是因他对社稷有功吗?”真宗点头道:“难道不是吗?”王钦若道:“他何功之有?‘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本是可耻之事。再说,寇准当时是拿您的性命做赌注,您想想,万一仗打败了,您还有命吗?”真宗听了谗言,再想想平时寇准居功自傲的样子,也有些反感,遂罢其宰相之职,将其贬到陕州(今三门峡市陕县)。
对寇准来说,这已是他第三次大起大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