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禹钧这个名字,您可能没听说过,但如果讲到《三字经》,很多人会背这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就是窦禹钧,“义方”在此指教子的正道,或曰家教。有人说“鸡娃”不如“鸡”自己,窦禹钧就是榜样,他当爹之前就开始努力修行!同时,他还办起书院,早早为孩子们备足了教育资源。
窦禹钧这个名字,您可能没听说过,但如果讲到《三字经》,很多人会背这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就是窦禹钧,“义方”在此指教子的正道,或曰家教。有人说“鸡娃”不如“鸡”自己,窦禹钧就是榜样,他当爹之前就开始努力修行!同时,他还办起书院,早早为孩子们备足了教育资源。
三十无子
窦禹钧出身官宦世家,祖父窦逊、父亲窦思敬在河北一带做官,留下了丰厚的家产。家庭条件这么好,窦禹钧却陷入人生困境——年三十无子,他连做梦都在琢磨如何破局。
一天夜里,祖父、父亲同入窦禹钧梦中训话:“汝早修行!缘汝无子,又寿算不永。”你不仅没儿子,命也不长,赶紧修养德行,行善积德!长辈一语惊醒梦中人,窦禹钧开始重新做人,力图扭转命运的乾坤。
有个仆人盗用窦家钱“二百千”,逃跑前留下自己十二三岁的闺女及一纸债券:“永卖此女与本宅偿所负钱。”窦禹钧烧了债券,嘱咐妻子:“好好养育,将来给她找个好人家。”后来他们不仅给这闺女配了佳偶,还以钱“二百千”陪嫁。旧仆闻讯回来哭诉谢罪,窦禹钧概不追究。
一年元宵节,窦禹钧去延庆寺烧香,在后殿拾得银二百两、金三十两。次日清晨,他到寺中等候失主。不久,有人哭着来了,他捡的正是此人为父亲赎罪的钱。
窦禹钧还资助了许多穷人,先后出钱为二十七人办丧事,陪嫁妆给二十八个孤女寻婆家。还有数十个家族因他资助得以谋生,数不清的四方贤士靠他的支持过活。
教育投资
十年后,窦禹钧又做了一个梦。祖父、父亲在梦中肯定了他的努力:“你这些年积了不少阴德,因此寿命将延长三纪(一纪十二年),以福寿而终,死后能当神仙。”他们还告诉窦禹钧一个好消息:“赐五子,各荣显!”
不久,长子窦仪出生,年过四十的窦禹钧可谓老来得子。窦禹钧修行十载,已为自己成为一位好父亲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他还做了一件大德大善之事,也算是为儿子们所做的教育投资。
窦禹钧生活节俭,家中“器无金玉之饰,室无衣帛之妾”,他把钱省下来,除了资助、救济他人,还用来藏书,办学,搞教育。据说他在自家南边建书院四十间,聚书数千卷,聘请先生授课,只要是有志于学者,都可以进他的书院读书学习;凡是四方孤寒之士没钱求学的,不管认不认识,他都提供助学金。
孟母为教子,将家搬到学校旁边,而窦禹钧直接给儿子们办学校,他的五个儿子窦仪、窦俨、窦侃、窦偁(音同撑)、窦僖,先后入书院学习,不仅有好书、好先生,还有很多优秀的同学,书院学习氛围浓厚,“其子见闻益博”。
五子登科
窦燕山的故事,史书无专门记载,但其五子登科,《宋史》中不惜笔墨给他的儿子们作传。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在其祖辈留下的书册中读到窦燕山的故事,“惜其不传天下”,专门写了一篇《窦谏议录》。《三字经》更是让窦燕山名扬天下。据说广东方言中管父亲叫“老豆”,就是引用窦禹钧教子有方的故事,尊称父亲为“老窦”。
老窦自身素质过硬,据考证,他生于唐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卒于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历经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六朝,曾在北京地区及山东、河南、湖北、陕西等地为官,从唐幽州掾做到后周太常少卿、右谏议大夫。
他在各地为官之际,继续兴办书院,儿子们坐拥优质教育资源,深受学术氛围熏陶,长大后皆进士及第,人称“窦氏五龙”,成语“五子登科”由此而来。
长子窦仪,“十五能属文”“学问优博”,官至礼部尚书,深受宋太祖赵匡胤欣赏。窦仪五十三岁去世,赵匡胤哀叹:“天何夺我窦仪之速耶!”次子窦俨,“幼能属文”,官至礼部侍郎。三子窦侃,官至起居郎。四子窦偁,官至参知政事,去世时,宋太宗亲临吊唁,赠工部尚书。五子窦僖,官至左补阙。
宰相冯道跟窦禹钧是故交,曾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长眠北邙
回想窦禹钧三十岁做的那个梦,再看范仲淹笔下他的结局:“年八十二,沐浴别亲戚,谈笑而卒,五子八孙,皆贵显于朝廷。”他成功扭转了自己的命运!
据说全国有十八处窦禹钧墓地,其实多为衣冠冢。《宋史·窦仪传》曰:“父(窦禹钧)卒,归葬洛阳。”洛阳哪儿?近代金石学家罗振玉辑《芒洛冢墓遗文三编》收录《窦禹钧残墓志》,称窦禹钧葬于“河内村即北邙之原也”。
又据后来在洛阳出土的《窦仪墓志铭》《窦俨墓志铭》载,窦仪“葬于河南府河南县平乐乡河内村北邙原先茔之次”,窦俨“归葬于西京河南县平乐乡河内村陪先公之原”。有学者考证,河内村位于“唐平乐乡与河阴乡交界处”。如今具体在孟津哪里?感兴趣者不妨寻寻看。(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杨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