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900多年前,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这样为洛阳“代言”。
隋唐洛阳城
“儿皇帝”割地称臣
石敬瑭本是沙陀族(西突厥分支)人,早年驰骋沙场,战功赫赫,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乘龙快婿。
后唐末帝李从珂弑君篡位,推己及人,把时任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当成了假想敌。石敬瑭之妻入朝赴宴,李从珂酒后失言:“你急着回去,是要和石郎造反吗?”石敬瑭惶恐不安,在属下桑维翰、刘知远等人的支持下公然宣叛。
清泰三年(公元936年),李从珂派兵围攻太原。《资治通鉴》记载,石敬瑭为求自保,暗通契丹搬救兵,对契丹可汗耶律德光俯首称臣,“以父礼事之”,许诺事成后割让幽云十六州。
在契丹兵马的援助下,石敬瑭击退后唐官军,在太原登基,国号为晋,史称后晋,以区别于司马氏所建晋朝。不久,石敬瑭引契丹兵攻入后唐都城洛阳,末帝李从珂登玄武楼自焚。
后晋显陵残存的石望柱
从洛阳到开封
后晋起初定都洛阳。天福二年(公元937年),石敬瑭力排众议,迁都开封。
晚唐至后晋,中原战火不断,洛阳地处“天下之中”,乃兵家必争之地,城池屡建屡毁;隋唐大运河洛阳段年久失修,河道阻塞,漕运不畅。与此同时,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唐(江南地区)、南汉(两广地区)借海上丝绸之路快速发展。南汉君主刘?(音同演)坐拥岭南财富,讽喻中原皇帝是“洛州刺史”。
英国地理学家柯立希在《大国都》中提出,建都地点应具备三个条件:交通便利,物资丰厚,防御有效。开封位居豫东,战乱较少,且经前朝多年经营,汴河(通济渠)直通南北,漕运更为便利。《资治通鉴》记载,后晋时开封“北控燕、赵,南通江、淮,水陆都会,资用富饶”。
石敬瑭入主洛阳后,本欲整修玄武楼等宫阙,大臣薛融认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极力反对,石敬瑭遂托言洛阳漕运不足,下诏迁都,以开封为东京,以洛阳为西京。
绕了一圈,后晋高祖终是魂归洛阳,葬于洛河之畔。《大明一统志》等记载:“晋高祖显陵在宜阳县西北。”今宜阳县石陵村郊外高耸的孤冢,便是石敬瑭的陵寝。
石陵村姓白的居多。
石敬瑭比耶律德光大10岁左右,却以“儿皇帝”自居,对契丹割地称臣,贡献财物,朝野上下咸以为耻。据说,石姓后裔为与“儿皇帝”划清界限,改“石”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