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900多年前,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这样为洛阳“代言”。
司马代魏
因为梦到过“三马同槽”,曹操一直对司马懿及其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不放心。然而,尽管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父子三人生前也都没有篡位,代魏立晋的是司马炎。
晋武帝司马炎是司马懿之孙、司马昭之子。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马昭中风猝死,身为世子的司马炎袭任晋王,数月后又逼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了司马氏政权,国号为晋,史称西晋。
东晋是西晋司马氏政权的延续
西晋承继曹魏,仍以洛阳为都。原来的魏帝曹奂则被封为陈留王,迁居邺城(在今河北临漳一带)。司马炎为人宽厚,无论曹奂还是后来被俘到洛阳的蜀主刘禅、吴主孙皓,都算得了善终。然而,由于他大封宗室,又执意将皇位传给智商不高的晋惠帝司马衷,结果很快导致了八王之乱,使西晋的盛世繁华成为过眼云烟。
西晋共历四帝52年,其中,晋武帝峻阳陵、晋惠帝太阳陵在偃师首阳山一带,晋怀帝司马炽、晋愍(音同敏)帝司马邺先后被害于平阳(在晋南),葬处不明。
三分归晋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三国鼎立始于曹丕代汉,终于西晋灭吴,也就是说,其起点和终点都在洛阳。
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大军三路伐蜀,蜀汉灭亡。后主刘禅举家东迁洛阳,安稳度日,被封为安乐公。“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就是他在洛阳留下来的。
首阳山一带出土的西晋三轮铜鸠车
司马炎代魏立晋后,与其抗衡的还有东吴。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十一月,在镇南大将军杜预等人的请求下,他决定调遣20余万大军,兵分六路,大举伐吴。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三月,益州刺史王濬(音同俊)率水师逼近石头城(在今南京),吴主孙皓出降,东吴灭亡。
王濬听从杜预的建议,经水路将孙皓送往洛阳。晋武帝完成了统一大业,高兴地大宴群臣,并封孙皓为归命侯。后来,唐代诗人刘禹锡作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此诗正是西晋灭吴这一事件的生动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