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地处“天下之中”,是古人理想的建都之所。在北宋之前,已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洛阳的都城史长达1500年。
画外音
高僧译经清凉台
白马寺古迹众多,其中清凉台、腾兰墓、齐云塔、焚经台、断文碑、夜半钟合称“白马寺六景”,几乎涵盖了这座古刹的前世今生。
清凉台地处南宫旧址,相传汉明帝刘庄年少时,曾在这里避暑读书。后来,摄摩腾、竺法兰在这里译出了中国第一部汉文佛经——《佛说四十二章经》,简称《四十二章经》。
据《高僧传》记载,《四十二章经》只有一卷,“初缄在兰台石室第十四间中。腾所住处,今洛阳城西雍门外白马寺是也”。
白马寺清凉台
在摄摩腾、竺法兰之后,历代有许多高僧、学者来到白马寺,翻译出了大批佛经。如东汉桓帝、灵帝时期,安息国(今伊朗)太子安世高居洛阳20余年,译出佛经30多部;曹魏时期,天竺高僧昙柯迦罗译出《僧祇戒心》,是汉地最早的戒律……
巍巍汉冢立邙山
东汉有十二座帝陵,除汉献帝陵位于山阳(在今焦作)外,其他十一座帝陵都在洛阳,分为南、北两个陵区。其中,北陵区在孟津境内的邙山之上,古冢巍巍,引人注目。
东汉石辟邪(资料图片)
在北陵区的五座帝陵中,最高大的是大汉冢。它位于送庄镇三十里铺村西南,曾被认为是汉安帝陵或“明帝显节陵”。不过,如今它更多地被认为是光武帝陵。
前几天的一个傍晚,我们在这里遇到了77岁的村民司耀伟,他认为大汉冢是光武帝陵,“这里地势高,位置也最好。从这儿往南看,一字排开的还有二汉冢、三汉冢”。
今日大汉冢 杨官鹏摄
据唐人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记载,“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马之属……如生前之仪卫耳”。孟津一带出土有东汉石辟邪、石象等,也许它们都曾是巍巍帝陵的守护者?
万里封侯说班超
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41岁的班超投笔从戎,率36勇士远赴西域,写就千古传奇,实现万里封侯的梦想。
在西域的30年间,班超前18年以疏勒王城为大本营,击败匈奴,统一诸国,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疏勒王城又称盘橐(音同驼)城,遗址在今喀什东南。为纪念班超的历史功绩,当地也称其为班超城。
喀什班超城
汉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朝廷重设西域都护府,班超从此驻守龟兹它乾城。它乾城遗址在今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当地曾出土大量的汉代五铢钱,还有汉砖及汉代的玉斧、玉刀、铁簇等。今天,这里建有班超广场等,以纪念这位“千古一人”的英雄。(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广英/文 记者 曾宪平/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