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上午,由龙门石窟研究院与云冈研究院联合推出的“云上龙门 牵手云冈”大型直播活动第三期直播举行,通过云冈研究院云冈石窟博物馆馆长赵昆雨的精彩讲解,让网友了解云冈石窟“五华洞”背后暗藏的政治光影与时代特点。
3日上午,由龙门石窟研究院与云冈研究院联合推出的“云上龙门 牵手云冈”大型直播活动第三期直播举行,通过云冈研究院云冈石窟博物馆馆长赵昆雨的精彩讲解,让网友了解云冈石窟“五华洞”背后暗藏的政治光影与时代特点。
云冈石窟博物馆馆长赵昆雨(右)讲解“五华洞”
“五华洞”指的是云冈石窟第9窟至第13窟,因后世施泥彩绘而得名。“五华洞”是云冈中期洞窟的典型代表,其集中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此时正处于北魏民族变革、文化更新的时代,其窟形、布局及题材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出“汉风渐浓”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赵昆雨介绍,第9窟、第10窟为一组双窟,走进其中可以明显发现其中造像“汉风满满”——雕刻中的建筑形象已出现中国传统的瓦顶建筑、斗拱构件等元素,装饰中也出现了龙雀飞舞的形象,反映了开窟时社会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代特点。
第11窟、第12窟、第13窟为一组,其中,第12窟为这组洞窟的中心,第12窟外壁上方雕刻有一大屋顶,屋檐下雕刻有4根柱子支撑。“这些都是当时汉民族传统建筑的外观样式。”赵昆雨说,直观的设计统一感使得3座洞窟的组合关系一目了然。
同时,第12窟中还有众多的乐舞形象。“大量的音乐元素反映了北魏社会的音乐制度及宫廷音乐风貌,是研究中国古代乐器形制、演奏方式与乐队组合的珍贵历史资料。”赵昆雨说。
“第11窟是一个‘遗憾’的洞窟。”赵昆雨解释,这座洞窟的种种迹象都表现出“二次加工”的现象。窟内有一座云冈石窟著名的《太和七年造像碑记》,讲述了其中途复工的故事。“不仅碑记的内容十分珍贵,其书体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赵昆雨说,碑上书体是平城魏碑书法的典型代表。此后,魏碑书体随着北魏迁都洛阳,盛于河洛,闻名于世。
“你猜猜这是什么?”赵昆雨指着第13窟内北壁主像交脚菩萨右脚面上的两颗“黑石”说,这两颗“黑石”曾在学界刮起了一股“黑石之谜”的争论。
赵昆雨介绍,这两颗黑石并非人工镶嵌的,而是岩层中自然形成的石结核。《魏书》记载,佛像完成后,颜上足下都有“黑石”,恰好与北魏文成帝身上黑痣的分布位置吻合,印证了《魏书》中“令如帝身”的记载。
此外,第12窟南壁窟门与明窗之间雕刻有七身立佛,其中东端两身佛像与另外五身明显不同,其佛头是后来重新补雕安装上去的。为何要换掉佛头?赵昆雨说,佛头是在辽代更换的,其目的必定与皇权有关。根据其中一尊具有女相的特点判断,其很可能与辽代某位皇后有关。(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梁笑宇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