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迎客,“国运泱泱——隋唐大运河文化展”“洛阳考古百年成果展”两大重磅展览同时登场,近千件精品文物,讲述了隋唐大运河历史中精彩的“洛阳故事”,展示了河洛大地文明起源和发展脉络。
三彩踩鬼天王俑
三彩踩鬼天王俑
天王俑中的“巨无霸”
●时代:唐
●出土地:洛龙区宣州宣城县令李敬彝墓
●展出位置:二楼基本陈列展厅
这件三彩俑是洛阳地区出土尺寸最大的天王俑,出土时已碎成数百片,后经文物修复师耐心拼接,得以恢复原貌。
该俑为“天王踩小鬼”造型,其中的天王面似胡人,头戴金冠,身披铠甲,左手握拳高举,右手叉腰,将一个小鬼踩在脚下,造型十分威武。他脚下的小鬼面目狰狞,卧姿做挣扎状,显然已被制服。
“俑”是活物殉葬习俗的延续,起初的“俑”造型写实,随着佛教的传入,人为臆想的“天王俑”开始大量出现,并与镇墓兽搭配,经常成对出现在墓室前部,保护死者灵魂免遭鬼怪侵扰。目前出土的天王俑,造型大同小异,天王的脚下有时踩牛,有时踩羊,有时踩马,踩鬼的情况相对少见。
大运河的开通为沿线城市带去了繁荣。在国力强盛的唐代,厚葬之风又起,催生了制作成本较高的三彩随葬品的流行。当时的皇帝曾多次下诏制止这种风气,但成效不显著。
曹魏大墓石楬
永不腐朽的随葬品“清单”
●时代:曹魏
●出土地:伊滨区寇店镇西朱村曹魏大墓
●展出位置:一楼临时展厅“洛阳考古百年成果展”
石楬整体为六边形,斜肩,上部多有圆形穿孔,石楬上的“釜一”“炊帚一”等字样,记载了墓葬内随葬品的名称、数量、质地和尺寸等,内容丰富。
“墓中置楬的现象始于战国,兴于西汉,东汉时期衰微,曹魏时期昙花一现,之后便再未出现在墓葬之中。”现场工作人员说,楬的本义是对物品的揭示和说明,相当于说明标签。在墓葬中使用楬对随葬品加以标识,主要是为了在备丧和葬礼过程中辨别随葬物品的种类和数量。
“这批石楬还成为安阳高陵(曹操墓)墓主身份真实性判定的关键性旁证。”现场工作人员说,在曹操墓中同样发现了数十件“魏武王常所用”刻铭石牌,是将西高穴大墓墓主判定为曹操的重要依据,但彼时还未有同时代的同类遗物出土,故而引发了学术界与公众的广泛热议。
“西朱村曹魏大墓发现的这批石楬,与当年安阳曹操墓内发现的石牌规格形制非常接近,侧面印证了安阳高陵墓主为曹操的真实性。”工作人员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