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在中秋节舞火龙和唱山歌的习俗,和洛阳有莫大的联系。
客家人在中秋节舞火龙和唱山歌的习俗,和洛阳有莫大的联系。
世间本无龙,但是华夏民族把龙作为祖先、富贵与吉祥的象征。至今在广州、香港等地的客家人,仍然将舞火龙作为每年中秋节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中秋节舞火龙还是广东省省级非遗项目。
据说在中秋节舞了火龙后,可以趋吉避凶,风调雨顺。这种火龙过去用稻秆扎成,插上燃着的香,由小伙子赤膊上阵舞动。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因此舞火龙就成为祈求平安和丰收的一种习俗。
龙舞始于东周,而东周都于洛阳。据《韩非子》记载,春秋时晋平公曾观龙舞。从商丘等地出土的汉画像砖来看,龙舞在东汉已经比较盛行。唐以后的龙舞多以娱乐为主,兼有驱邪、祈雨等功用。
客家地区的龙舞丰富多彩,晋、唐、宋南迁的中原汉人对龙舞十分热爱与熟悉。因此,在代表团圆的中秋节,客家人更要舞起从他们先辈时就熟悉的龙舞,因为他们都是龙的传人。
“月光华华照山坡,山峦山岭树山多。中秋客家山歌日,山上山下唱山歌。”月下对歌是客家人一项长盛不衰的中秋节活动。
客家山歌被誉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诗经》中的《周南》《王风》等就是西周、春秋时期河洛地区的民歌。《诗经》中最著名的赏月诗歌是《月出》,其词曰:“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客家著名对月歌《八月十五看月光》,与《月出》一脉相承。其词曰:“八月十五看月光,看见鲤鱼跟(在)水上,鲤鱼不怕漂江水,恋妹不怕路头长!八月十五看月华,郎出月饼妹出茶,妹食月饼甜到肚,郎食细茶开心花!”
客家对月歌《月光光》则表达了对河洛故土的思念。另外,还有“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这首客家人熟悉的童谣,对家乡的甜美记忆似昨日重现,牵动海内外远离家乡的客家人的思乡情。(记者 李砺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