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西晋末年爆发“永嘉之乱”,晋元帝率汉族臣民从大谷关出京师洛阳,就意味着离开了故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史称“衣冠南渡”,后来一批批客家先民离开中原故土,踏上漫漫迁徙之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西晋末年爆发“永嘉之乱”,晋元帝率汉族臣民从大谷关出京师洛阳,就意味着离开了故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史称“衣冠南渡”,后来一批批客家先民离开中原故土,踏上漫漫迁徙之路。
如今分散在我国闽南、台湾地区乃至世界各地的客家人,仍自称“河洛郎”,这是为了记住自己从哪里来,也是对河洛地区的眷恋。客家人过中秋节的习俗和洛阳人过中秋节的习俗有诸多相似之处。
我市历史学者郑贞富说,老洛阳人过中秋节,会将月饼、红枣、榛、栗、柿等供于案上,家中主妇主持,焚香行磕头礼,曰“祭月”或“拜月”。之后,一家人边吃水果、月饼,边欣赏月色,还会往房上扔煮熟的毛豆荚,名曰赏月或玩月。
“祭月”之后,客家人和洛阳人吃东西也有讲究。家长往往先让大家吃祭过月神的祭品,老洛阳人称之为“愿月”或“圆月”。在华夏祭祀文化中,大家分吃了祭品,即接受了月神的赐福。
客家人在中秋节有烧瓦塔的习俗。瓦塔是一种用砖头和废弃的瓦片搭建的宝塔,放入稻草和干柴后点燃,火势越旺就代表家族越兴盛。
烧瓦塔这种习俗,传说与反抗元兵有关。元朝初建时,多地南宋遗民相约于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烽火台点火。虽然这些反抗都被镇压了下去,但烧瓦塔的习俗保留了下来。传说这一习俗还与纪念抗元名臣文天祥有关。如今,客家人烧瓦塔则是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平安。
鲜为人知的是,洛阳其实也有类似的习俗。《洛阳市志·民俗志》中记载,中秋节这天,老洛阳人会让少年烧松塔,即将灰渣堆成帽状,烧至通红时,抛撒硫黄。
下篇我们将为您介绍客家人中秋节舞火龙和唱山歌的习俗,这和洛阳也有莫大的联系。(记者 李砺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