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们赋予四季不同的神灵,又与岁时节俗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体系。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二十四节气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重要发源地和实践地,而二十四节气与中秋节有着莫大的联系。
在古代,人们赋予四季不同的神灵,又与岁时节俗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体系。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二十四节气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重要发源地和实践地,而二十四节气与中秋节有着莫大的联系。
秋季古人祭祀白帝、蓐收
《礼记·月令》中在“仲秋之月”部分中,用“仲秋之月,日在角,昏牵牛中,旦觜(zī)觿(xī)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hào),其神蓐(rù)收”,描述这个月的天象及祭祀的神明。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仲秋八月,太阳在室女座附近,黄昏牵牛、清晨觜宿出现在南方天中。其日庚辛,依五行属金。少皞帝为主宰,其神为蓐收。
少皞就是少昊,号“金天氏”,又称白帝,是西方天帝。我们习惯把秋季称为“金秋”,这是因为五行中的金代表的季节是秋季,代表的方向是西方,而十天干中的庚、辛,十二地支中的申、酉也在此处。五行中金对应的颜色是白色,因此,这个时节天子要“驾白骆,载白旗,衣白衣,服白玉”。
蓐收据说是少昊的儿子,也是金神。蓐收从字面上看是收割、丰收的意思,即收获一年耕种的成果。在汉代墓室壁画中,蓐收虎身人面,背上有一对翅膀,被封为秋神。《山海经》中说蓐收住在西山中,太阳每天自西山落下时红光万丈,因此人们又将蓐收视为日落金神。春神主生,秋神主杀,蓐收又被人们奉为主管刑罚的天神。
从天体崇拜到贴近生活需要
中国先秦史学会原副会长、我市著名文史学家蔡运章认为,《礼记·月令》中记载的这些古人总结的自然规律与行为准则等,实际上就是当时河洛地区的礼仪、法令等。当时的人们赋予了自然现象以神性,反映了远古时期人类对于天体的崇拜,同时体现了古代帝王代“天”行使意志。
在《中秋节起源于中原地区(上)》中我们提到过,中秋节起源于古人对月亮的天体崇拜。古人认为月属阴,故有女先拜、男后拜或者男不拜之规矩,清代《燕京岁时记》中就有“供月时男子多有不叩拜”之说。
其实,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四大传统节日中,中秋节是形成最晚的,但是中秋节的影响很大,不仅是因为中秋节滥觞于远古,更重要的是中秋节俗贴近民众生活的需要,从最初的天体崇拜、祭祀神灵,到后来的拜月赏月、家人团圆、庆贺丰收,直至今日,中秋节依然有着符合民众生活需要的现实意义。(记者 李砺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