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又称八月节、八月半、月节、月夕、团圆节等。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而在洛阳,中秋节有着独特的节俗文化。
且忆旧时老月饼
中秋节来源于上古秋天的祭月礼制,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魏晋时已有中秋晚上赏月之俗,中秋节在唐朝初年成为固定节日,北宋以后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两大节日之一。中秋节,月饼是最重要的节令食品。
在明清和民国时期,洛阳人中秋晚上祭月的月饼,有些是自家做的。首先用面粉做皮,包上白糖、芝麻、桂花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然后在锅内烙制。这种自制月饼,主要存在于南部深山区。而大部分家庭,是到市镇上购买糕点店制作的月饼。这种月饼,是洛阳传统月饼,俗称老月饼。
晚清民国时期,洛阳古城有五家著名糕点店,分别是合盛栈、四茂恒、长春、一枝春、崧茂栈,除崧茂栈在东关外,前四家都在十字街口周边一带。其中,合盛栈最为著名。另外,位于马蹄街的众芳园茶楼也制作月饼,专门制作以牡丹花为馅的牡丹月饼,每个月饼四两(十六两为一斤),内有冰糖焙制的牡丹花一朵。
合盛栈的前身是穗芳栈,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张树恩任掌柜后改名为合盛栈。它坐落在北大街路西,南距十字街口100米处。合盛栈的月饼,都是选用上好原料,如核桃仁是精选嵩县产的一等核桃,制作枣泥精选伊阳(汝阳县旧称)产的一等红枣。
崧茂栈是洛阳最著名的一家清真食品店,清末由东关回族孙世昌、孙世清、孙世忠兄弟三人创建。它生产的清真月饼,选料精细,深受回族群众的欢迎。
时令瓜果满街市
洛阳中秋祭月,要用时令瓜果,乾隆《洛阳县志》说:“中秋,祭月,供月饼瓜果。”而中秋节前,正是各种瓜果成熟之时。清朝民国时期,洛阳瓜果市场集中在鲜果市街和集市街一带。
乾隆《洛阳县志》说,洛阳中秋节前上市的瓜类中,甜瓜有五种,而西瓜以“出县东南大屯者尤佳”。水果中,李子和梨则各有二十七种,石榴有九种,枣和葡萄有多种,而葡萄“白者尤佳”。柿子,“其种不一,最佳者名雁过红,出龙门山南南衙村者尤佳”,其地在今伊川彭婆。
在洛阳周边各县中,孟津梨、伊阳枣、偃师葡萄、洛宁栗子等产量大、质量好,特别是宜阳产的特色水果很多,民国《宜阳县志》说,该县的枣有仙人枣、王母枣、灵枣、拐枣,柿子有雁过红、八月红、水牛心、鬼脸青等,石榴有珊瑚榴、玛瑙榴、水晶榴、银含棱、水糖榴,还有木李、柑子、橙子、柚子等。这些瓜果,也在中秋节前行销洛阳,丰富洛阳的节日市场。
中秋节晚上,明月高升之时,陈列瓜果和月饼以祭月。祭月之时,由家长带领全家向月神行礼,然后家长将月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同时,全家共同品尝各种瓜果。
西部山区风俗异
洛阳地处山区,各县、镇、村寨的中秋节风俗均不同,如洛宁、宜阳有“玩月”之俗,新安有“送糕”之俗。
民国《洛宁县志》说:“八月十五中秋节,月上时,设几于庭,陈月饼、石榴、枣、梨、栗诸果以祀月,亲友相互招饮,谓之玩月。”民国《宜阳县志》说:“八月十五中秋节,献月饼,陈时果,酣歌饮酒,笙管嗷嘈,每至通宵,略如赏元宵之趣。”
这两个县,中秋节除祭月外,还相聚饮酒,宜阳县是边歌边饮,并有笙管演奏,直至通宵。这种风俗来源甚古,《说文解字》说:“八月黍成,可为酎(zhòu)酒。”《开元天宝遗事》等文献记载,唐玄宗在连昌宫中举行中秋宴会,并熄灭灯烛,月下进行“月饮”。连昌宫就在宜阳、洛宁交界处的三乡村。中秋晚上饮酒之风,在新安县和相邻的渑池县也存在。清代小说《黛眉寨》中就有多处描写中秋节饮酒的场景,而该书的作者张象山正是新安、渑池交界处的黛眉山一带人。
民国《新安县志》还记载:“中秋,祀先祖;用面叠作数重,下大上小,内排列以枣,命曰枣糕,以枣糕、月饼、梨、柿、石榴视女,曰送羔(糕)。”这是说,中秋节要祭祖先,女儿出嫁的家庭要做枣糕,父母带枣糕等去探望女儿,名曰“送糕”。
花神庙会闹杨山
洛阳是牡丹故土,传说中秋节是牡丹的生日,花农要祭花神,并建有花神庙。
古代洛阳有两处大型的花神庙,都在南部山区。其中一个在嵩县北部的九皋山南麓的花庙村,相传建于唐朝,庙中有泉,此庙颓毁于民国时期。另一处在嵩县、栾川交界处的杨山,又称药王庙,建于隋唐时期,颓毁于1958年,现经过重建,已非原貌。古代,这两处古庙都在中秋节举行庙会,其中,杨山的花神庙会传承至今,是全国唯一的牡丹专业庙会。
杨山是牡丹的原产地,隋朝御医杨上善曾在此采药并发明以牡丹为主的药饮和茶饮,被尊为花神,后来这里形成最早的牡丹种植和深加工区,山民以种植、出售牡丹苗和加工牡丹产品为业,建立了花神庙并形成庙会。
杨山花神庙会由神社负责管理,它的职责是经营庙产,征收会费,管理庙会支出,组织祭祀、文娱、商贸等活动。在举行庙会前的一个月,神社向全国各地的花商发放请帖,花商在节前纷纷前来。
庙会当天,要举行祭花神活动,要用众芳园的月饼和各种瓜果作祭品。花神庙前鼓乐阵阵,人流如潮,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花神庙前有舞楼,在庙会前一天就开始演戏,连演两天,多请名演员登场,如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中秋节,豫西调第一个女演员王金枝在杨山庙会上进行过演出。庙会期间,各种牡丹产品往往被各地客商抢购一空,车载船装,运往全国各地。(郑贞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