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儒教称鬼节、道教称中元节、佛教称盂兰盆节,洛阳是儒释道三教祖庭,形成了三教交融的独特节俗。同时,在洛阳南部山区,把这天称为青苗节,要举行盛大活动。
城隍出巡
洛阳自古就有迎四时之气的风俗,《礼记》就有周天子“迎秋于西郊”的记载。东汉经学家郑玄解释为:“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于西郊之兆也。”所谓白帝即是秋神,主杀伐,为死神。古代有四时荐享祖先、秋尝之祭的风俗。春秋二祭是鬼神之祭的最重要时间,迎秋、秋尝与秋祭之俗逐渐在民间形成了农历七月十五为鬼节的说法,这种节俗来源于儒家文化。这天,洛阳民间要举行祭祖活动,祭祖活动一般在宗祠或家中。
每座城市都有城隍庙。洛阳祭城隍之俗,起源甚早,早在周朝,每到收获之后,人们都要祭腊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水即隍,庸即城,水庸神即城隍神。洛阳城有两座城隍庙,一在西大街,一在西关豫通街。明清时期,农历七月十五是城隍出巡的日子,出巡名曰访鬼,即查访屈死鬼。出巡活动由地方官、城隍庙庙正、会首主持,地方士绅、商贾等出资。
当天早晨,人们将城隍从殿台上抬下,放进专用的八抬大轿内,仪仗队按序列走出山门,开始了城隍出巡,一些许愿的人手拿点燃的香随队而行,沿路很多店铺会送上茶水,或焚香恭迎。
中元斋醮
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称“官”,即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天官紫微大帝赐福,诞于农历正月十五,称上元节。地官清虚大帝赦罪,诞于农历七月十五,称中元节。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诞于农历十月十五,称下元节。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于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时普度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记》云:“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明清时期,洛阳古城道观很多,著名的有东北隅的延福宫、真武庙,东南隅的祖师庙、玉虚观,南大街东水道口街一带的文昌阁南祖师庙,西北隅的神州庙、五圣堂等,城北有上清宫、下清宫等。而周边各县也是道观林立,如偃师有仙鹤观、宾天观、保真观、玉真观、重阳观、黄鹤观,孟津有祖师庙、白云观、宝泉观、九泉观、三官庙,新安有洞真观、王乔洞、宝真观、清和观,宜阳有玉清宫、太清观、崇真观、奉真观、修真观、颐真观、朝阳观、长春观、庆云观等。
中元节时,洛阳各道观举办“中元斋醮”,俗称“道场”,为民众祈福。殿上设清虚大帝的神位,广陈供养。卯刻,道众闻鼓上殿,经师们加披五彩云鹤斑衣,位列前排左右。道场的一般安排是:白天诵《玄门功课经》《玉皇宥罪锡福宝忏》;晚间诵《铁罐焰口施食》,超度前羽后化的祖师,并普度十方孤魂。
盂兰盆会
农历七月十五,还是佛教的盂兰盆节,要举行盂兰盆会。“盂兰”是梵语,译作“倒悬”,盆是指供品的盛器。它起源于佛教弟子目连用盂兰盆盛食物供养众僧以解救在饿鬼道受难双亲的故事。佛法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到了西晋,《盂兰盆经》被译成汉文,因为它所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儒家传统的孝顺父母的思想相符,普受君王的赞扬和重视,并在我国广为流传。自梁武帝在南方创设盂兰盆会后,已成为一种习俗。
武则天时,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都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唐代诗人杨炯写的《盂兰盆赋》当中,描述了武则天于如意元年(公元692年)在洛阳南门举行盂兰盆会的情形,共800余字。首段叙述当日天气、场所,及自宫中引送盂兰盆之壮丽景象;第二段描绘南门之前整列的卫兵,及百官静默并立,乃至武则天临御,举行盛大法会;第三段赞武则天之善政;第四段叙述夕阳西下,法会结束时,武则天乘舆入宫。
到了清代,农历七月十五,洛阳各寺院普遍举行盂兰盆会,并在街巷设高台诵经念文,建水陆道场,放焰火,演《目连救母》戏,有的还有舞狮、杂耍等活动。夜晚要点放河灯,称之为“慈航普度”,十分热闹。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纸质木座。当晚,人们在将河灯放在洛河、伊河之中,任其漂泛。平缓的河面会漂起千姿百态的河灯,它们沿流而下,光映粼流。放河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站在河岸,把灯放入河中;另一种是驾小舟,到河的中心去放,即古代文献记载的“载船玩月”“火烛竟宵”。
祭祀五谷
在洛阳南部山区,农历七月十五被称为青苗节,这天要举行盛大的活动。
洛阳南部山区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淮南子·本味篇》引烹饪鼻祖伊尹语:“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阳山之穄,南海之秬。”除不周山在晋南外,其他三个地方都在洛阳南部山区。其中,玄山在伊川,阳山即嵩县栾川交界处的杨山,南海即汝河,汝河古称汝海,位于洛阳之南,又称南海。这个地区自古有重农之俗,青苗节就是重要农俗。
农历七月十五,秋禾满野,故称青苗节。当日下午申时,各村寨的民众都集中在打谷场上,打谷场边放六门土炮,周围点燃灯笼。然后杀猪宰羊,用大锅炖煮。场上,放置五张香案,香案上分别放一斗粮食,分别是黍、稷、菽、麦、稻。黍就是黍子,去皮后称黄米,稷就是小米,菽就是豆子,麦子包括大麦、小麦,稻即稻谷,去皮后称大米。这都是南部山区普遍种植的农作物。
每个香案上燃五炷香,放五种瓜果,案前各放一大瓮酒。酉时,猪羊煮好,把肉捞出,放在食盘中,摆在每个香案前。这时祭祀活动开始,由村寨中德高望重者主祭。首先,点放土炮,每门六响,取六六大顺之意。接着向谷神行跪拜礼,主祭人致祭曰:“一祭麦郎,二祭稻女,三祭黍婆,四祭菽爷,五祭稷姑。”然后,民众载歌载舞,齐唱丰收歌。主祭人用碗盛酒,把酒洒向空中,凡六次。礼毕,民众分食祭品,男人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至晚方散。(郑贞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