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广陵射阳(今江苏宝应东北)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陈琳,广陵射阳(今江苏宝应东北)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汉灵帝时任大将军何进的主簿,何进被杀后投奔了袁绍;官渡之战袁绍战败呕血而死,陈琳又投奔曹操。陈琳酷爱读书,擅长写檄文,留有《饮马长城窟行》等诗作,现存《陈记室集》,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染疫疾而死。
初入仕途投错主
陈琳因聪颖善文,被大将军何进看中,任何进的主簿即秘书之职。这时宦官和外戚专权,天下大乱。何进的妹妹是汉灵帝的皇后,生子刘辩。汉灵帝死后,刘辩当了皇帝,即汉少帝。当时皇后与王美人争宠,王美人生子刘协,再加上宦官为非作歹,何进以为他是大将军,宫内又有皇后,可以消灭宦官,稳固外甥刘辩的皇位。于是令地方割据势力派精兵进洛阳,帮他清除祸患。
此时,盘踞在甘肃一带的董卓来一封信,云将“鸣钟鼓进入洛阳”。何进大喜。陈琳听到这一消息,立即劝何进千万不可让董卓来洛阳,“卓之为人,残忍逾宦官十倍”。这些话表明陈琳的观察和思辨能力极强,也是真心为何进好,但何进不听。董卓带兵到了洛阳,不但诛杀宦官,还废黜皇帝刘辩,立刘协即汉献帝为皇帝,最后连何进也杀了。洛阳遭遇历史上空前浩劫——宫室、城垣、商铺通通被烧,百万以上洛阳地区百姓被劫持前往长安,途中死人无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陈琳当然也在被追杀之列,只得躲藏在一个破旧窑洞中,煎熬数日,才得以逃脱。
初入官场,投错主子,给陈琳留下一生难忘的记忆。他的一些诗中,曲折地表达出了这种心情。
因著檄文得明主
陈琳逃离洛阳后,认为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大片土地,兵多将广,又“善于识人用人”,于是就投奔了袁绍。曹操曾评价袁绍:“谋大事则不足,见小利而忘义。”而陈琳的见识较之曹操实在有天壤之别。
此时,曹操已将汉献帝挟持在许昌,谋臣如云,猛将如雨,处于发展壮大时期。袁绍决定讨伐曹操,谋士郭图献策说:“主公起兵讨伐操贼,必须历数操之罪,使天下人知道,操贼何愁不除。”袁绍就命陈琳写《为袁绍檄豫州文》。陈琳是写檄文的高手,欣然接受,提笔即就。
陈琳在文中从秦末赵高专权到汉初吕后篡权,严厉谴责了这一批败坏朝纲、颠覆社稷的坏人,而曹操是乱臣贼子,比这些人更坏。为追本溯源,檄文大骂曹操的祖父曹腾、父亲曹嵩等,说他们坏到了极点。接着历数曹操欺君犯上、紊乱朝纲、胡作非为、残害百姓等罪行。
檄文传到许昌,曹操因头痛正卧病在床,读此文后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大汗,觉得头痛也好了,一跃而起,说:“这篇檄文把我的病治好了。”他问曹洪:“此文是何人写的?”洪答:“听说是陈琳写的。”
然而,檄文纵有横扫千军之势,袁绍实不敌曹操。官渡之战袁绍大败,陈琳被俘,袁绍也呕血而死。陈琳以为性命难保了,但曹操把他带到袁绍墓前,让他跪下读他写的檄文。陈琳念毕,曹操说:“你骂我本人也就算了,为什么骂我祖宗八代呢?况且你用语也太苛毒了!”陈琳连连叩头谢罪。曹操一挥手说:“算啦,跟我干吧!”从此,陈琳总算找到好主子。
诗文俱佳传后世
陈琳将才华智慧奉献给了曹操“天下归心”的大业,与此同时,也创造了他自身的历史价值,使他得以跻身“三曹”为首的建安文学集团,从而以文章诗歌流芳后世。“三曹”等文士一道,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掀起文人诗歌的高潮,抒写悯时伤乱、救世济民的悠悠心曲和烈烈壮怀,形成“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的独特的建安文学风格。同时,他们多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地位,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
陈琳诗、文、赋俱佳,著有赞美袁绍的《武军赋》,歌颂曹操的《神武赋》,赞美曹操北征乌桓时军容之盛、士气之高。诗作《饮马长城窟行》是一首流传千余年的好诗,此诗借秦朝大征民夫修长城的史实,揭示东汉末年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运用夫妻对话的形式,具有生动活泼的民歌色彩。
从文学史角度看,《饮马长城窟行》使用五、七言相问的长短句,对唐代的歌行体形式有一定影响。有文学评论家指出,杜甫《兵车行》中“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诸句,系从陈琳的诗句“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之意化出。由此可见,此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朱宏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