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公元177年—217年),字仲宣,今山东邹城人。幼时聪明过人,过目不忘,博学多识,被家乡人赞赏。家乡的官吏将他举荐到朝廷,那时他才十七岁。他到京城洛阳,打算有一番作为,不料时值东汉末年,宦官、外戚和权臣互相倾轧,天下大乱,自己根本无法参与朝政……
王粲(公元177年—217年),字仲宣,今山东邹城人。幼时聪明过人,过目不忘,博学多识,被家乡人赞赏。家乡的官吏将他举荐到朝廷,那时他才十七岁。他到京城洛阳,打算有一番作为,不料时值东汉末年,宦官、外戚和权臣互相倾轧,天下大乱,自己根本无法参与朝政……
壮志难酬十五年
在京城难以施展抱负的的王粲南下荆州,投奔刘姓皇帝宗室刘表。刘表浅薄,是一个大庸人,他看王粲身材矮小、脸面丑陋、行为通脱、不拘俗礼,就不加重用。
面对这种情况,王粲只有读书、野游,以打发时日。时光匆匆,转眼间十五年过去了,王粲痛苦至极,写出著名的《七哀诗》三首,其中第二首这样写道:“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该诗把壮志难酬与乡恋交织在一起,深切沉痛。
十五年的岁月白白度过,王粲之悲苦令人感慨万千。
投奔曹操遇明主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基本控制中原及北方。在他的治理下,民众丰衣足食,社会安定,而曹操又非等闲之人,他藐视礼教,“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对人才都可以重用,彻底打破礼教所设置的用人之道。因此,王粲一到曹操官邸,立刻受到欢迎。曹操亲自设宴招待,频频举杯道:“盼君久矣!”之后曹操即任命王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官至魏侍中,参与典章制度的制定。
王粲在任内,广泛涉猎历代典章制度,吸取其优点,废除歧视贫穷士人的条款,大有除旧布新之势。这些典章制度,如屯田制、奖励农耕制、用人唯才是举制等都列入新的典籍。
其间,王粲诗情勃发,诗作颇多,所写多为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从军行》就写了五首,其三这样写道:“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即戎有授命,兹理不可违。”
王粲的诗抒情真切,慷慨悲凉,文辞秀美,局面阔大。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建安)七子之冠冕乎!”
过目不忘有异才
王粲自幼聪慧,才华过人,写诗写文,从不打草稿,陈寿在《三国志·王粲传》中说:“下笔成篇,无所改定。”该传还记述王粲著名的两件过目不忘的故事。
某次,王粲同朋友一起去郊外游玩,见路边竖一座古碑,碑文很长。后来,一朋友说:“仲宣,人们都说你过目不忘,记忆力超群,那你就把这碑文背一遍,我们证实一下可以吗?”王粲笑着回答:“可以,这有何难呀!”说完他就背诵一遍,后经查对竟一字不差。朋友们惊喜万分,连声赞扬:“奇才!你真是奇才啊!”
又有一次,有两位老人在树下下围棋,双方杀得火热,周围还有几位观棋者。王粲也好下棋,便上前观看,一不小心,将棋盘弄翻,更谈不上什么棋局了。俩老人大怒,王粲却赔笑道:“小子实在粗心,请原谅我。我刚才已见棋局,再摆回原样就是了。”老人大为疑惑:“棋子那么多,双方摆放的又那么复杂,你能复原吗?”王粲答:“如何摆放的,我全记得。”他很快将棋局摆好,无一子之差。
王粲才华出众,记忆力超人,受到当时名流的器重。一次,当时著名学者蔡邕正在府中大宴宾客,听说王粲前来拜谒,高兴至极,连忙跑去迎接。由于行动匆忙,竟将鞋子穿反了。蔡邕对人说:“此人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当尽与之。”
如上所述,曹操十分欣赏王粲的才华。当他来投奔时,左右僚属都以“王粲貌丑体弱”为由,劝操不要用他。操力排众议,不仅接待王粲,还任他以重要职务。
王粲同曹丕、曹植关系也很好,赞扬他们的诗文。建安廿二年(公元217年),王粲病死,曹植写诔文悼念他、赞扬他:“既有令德,材技广宣,强记洽闻,幽赞微言。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发言可咏,下笔成篇。何道不洽,何艺不阔,綦局逞巧,博弈为贤。”(朱宏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