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字子建,建安文学的领军人物之一。南北朝时期诗人谢灵运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南朝著名文学理论家钟嵘也说他的诗“粲溢古今,卓尔不群”。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风骨”中有曹植诗歌的巨大贡献。
曹植,字子建,建安文学的领军人物之一。南北朝时期诗人谢灵运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南朝著名文学理论家钟嵘也说他的诗“粲溢古今,卓尔不群”。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风骨”中有曹植诗歌的巨大贡献。
少年聪慧落笔成文
曹植幼年极其聪慧,据记载:“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小小年纪居然能背诵四书、五经及各种诗赋几十万言,且提笔写文,文采斐然。这让曹操很惊喜,但又有些担心——非曹植所写,怕有人代劳。于是,曹操从《论语》中随便读了一句,曹植竟接诵如流。
此时,曹操刚刚打败袁绍。一天,曹操率群子及将领,登临铜雀台,拿着一篇文章问曹植:“这是你写的?”曹植道:“是。”曹操又说:“这样的佳作,你小小年纪能写出来吗?恐怕是求人代笔的吧!”曹植回答:“儿臣言出为论,下笔成章,早为人所共知,何须求人代笔。请父王明鉴。”曹操想了想,望望铜雀台对曹植说:“你同你的兄弟们都以铜雀台为题各写一赋,谁写得快、写得好,谁是魁首。”
于是曹植同诸位兄弟提笔开写。曹植用极短的时间写好赋文,呈送给父亲一看,曹操惊喜异常,大赞:“我儿真奇才也。”
任性行事政治失意
曹植虽才华出众,但“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恃才傲物的他,也无追求最高统治权的欲望,只追求自由自在,“随物赋形”。曹操多次对人说:“诸子之中,子建最可定大事。”因此,往往委以重任。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带曹植西征马超,让他谋划如何驻军,如何布阵,何时进攻,如何以进为退,军贵神速,如何神速,曹植均回答得体,具有很高的军事指挥才能,曹操甚为欣喜。
此次西征路过洛阳,见城垣、宫室、民房均被董卓焚坏,一片萧瑟,曹植写诗二首,其中一首为:“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曹操看了他的诗后,深为感动。于是曹操想立曹植为世子。
但事情往往出乎人的意料。曹操为了培养曹植的势力,派他亲自带兵去南阳支援曹仁作战。曹植在行军前,同曹丕喝得酩酊大醉,曹操几次派人催促,他仍处于昏迷状态。这下惹恼了曹操,认为曹植临大事不自约束,太任性了。再加上曹植淡泊权势,同杨修等一般文人喝酒赋诗,谈天说地,毫无当皇上的风度及气魄,于是,曹操最后打消了立曹植为世子的念头。
屡遭打击人生凄苦
曹操去世后,只有两个嫡生儿子去邺城奔丧,曹植未到。曹丕终于找到了打击曹植的良机,立即派人将曹植逮捕并押至邺城。曹丕说:“你我虽是兄弟,但礼仪上是君臣,你怎可以藐视礼仪、如此骄横呢?”又说:“父皇在世时,你常炫耀你的文章,我总怀疑是别人代笔。现在我限你走七步就吟诗一首。如果做到,可免你一死。否则,就从重治罪,绝不宽恕!”说完指着墙上斗水牛墨画,不允许用“一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及“兄弟”等字。曹植听罢,才思泉涌,立即吟诗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一听,同胞之情油然而生,没有加害曹植,只是贬他为安乡侯。
但曹丕对曹植始终耿耿于怀,用莫须有的罪名杀死曹植的好朋友丁仪、丁广义兄弟,以期剪除曹植的羽翼。曹植见自己的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于非命而不能救助,痛苦万分,写了《野田黄雀行》:“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愤懑之情,溢于言表。
之后,曹丕又屡次改变曹植的封地,他在位期间更改两次,死后,他儿子曹叡同样忌恨曹植,又更改一次。其目的是怕曹植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同地方官吏建立了感情,威胁他们的帝位。
为了躲避迫害,曹植锋芒内敛,凄凄惨惨地过完了后半生。
文学成就彪炳史册
曹植是高水平的文人,却不是高明的政治家,政治伤害了他,他的文学成就却彪炳史册。
以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为界,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地分为两期。前期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充满豪情壮志,格调刚健清新,语言凝练犀利,文学史上所说的建安风骨,他此时期的作品多有体现。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为《白马篇》,写一青年英雄机智勇敢的卫国精神,结束语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的后期作品则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悲愤心情,代表作为《赠白马王彪》。曹植将五言诗推上高峰。他的诗内容丰富,完成了诗歌创作由自发到自觉时代的过渡,形成了既华丽绮焕又浑厚雄健的艺术风格,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除诗歌外,他的赋作《洛神赋》同样脍炙人口,同王勃的《滕王阁序》同列赋之高峰。(朱宏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