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台3层楼高的大型数控龙门镗铣床上,加工着上百吨重的活件,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粗细……近日,记者见到了中信重工重机厂重型数控车间“掌门人”——谭志强。他今年46岁,个子不高,着深蓝色工装,头上有些许银发。
在一台3层楼高的大型数控龙门镗铣床上,加工着上百吨重的活件,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粗细……近日,记者见到了中信重工重机厂重型数控车间“掌门人”——谭志强。他今年46岁,个子不高,着深蓝色工装,头上有些许银发。
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粗细
穿梭在巨型吊车、镗铣床、轧机牌坊之间,谭志强对这些大块头如数家珍。
顺着谭志强的目光望去,这个轧机支承辊像个巨型“擀面杖”,最宽处直径和成年人身高无异。
千万别小瞧这“擀面杖”,大块头里可是精细活儿。谭志强说:“单独加工这个长11米、重160吨的支承辊并不算难。可要在支承辊两端分别打一个直径200毫米、深100毫米的中心孔,且这两个孔的圆心要在同一轴线上,精度控制在0.02毫米内,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的粗细,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此之前,谭志强从未遇见过如此挑剔的客户。谭志强和徒弟们把粗加工成型的支承辊架在机床上,一点点试验打孔,能用的工具、能想到的办法他们都试了一遍,还把车间里的老技师请来一起研究。
经过10余天的精打细磨,一个近乎完美的轧机支承辊完工,受到客户的认可。“这是第三个了,现在一个徒弟一天就能搞定一个产品。”谭志强笑着说。
“硬着头皮也得学”
老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可谭志强说:“厂里有需要,硬着头皮也得学。”
谭志强是大厂子弟,1986年高中毕业后进厂,他踏实肯学,技术没得说。可在他工作的第22个年头,遇到了一次不小的挑战。
2008年,由于企业生产需要,他和一位老师傅被派去学习数控技术,要求在4个月培训期内摒弃老式机床传统作业方法,通过计算机数控编程实现智能装备的生产制造。
回想起当初学习的经历,谭志强的笑容里充满苦涩。他对数控编程一窍不通,机器和说明书上的英文也是如此。“那个时候我已经39岁了,要从零开始学。”谭志强说,任务如同军令,他只能硬着头皮死记硬背。慢慢地,他可以从事简单的操作了。为了快速掌握技术,他利用休息时间自学编程、数学等方面的知识,经常与数控专业的大学生讨论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谭志强很快成为重型数控车间的带头人,先后培养了17个徒弟。
“大工匠工作室”
要的是人人都能干
“师傅的电话就是我们的热线电话,有问题打电话就能解决。”一名工人说。
2013年,“谭志强大工匠工作室”成立后,谭志强把高技能人才的工作经验和方法加以总结固化,让年轻徒弟学习。此外,每周的例会也成了大家创新工作方法、解决实际难题的重要途径。
“以前离了某个工人啥都干不了,现在要的是人人都能干。”谭志强说,现在他们只要一接新活,大家就一起上,攻破技术堡垒后把经验推广到其他产品的生产上。
正是通过不断总结和创新工作方法,去年,谭志强所在机床累计完成加工工时26484小时,个人完成工时6676小时,超额完成考核工时4270小时,为公司多创造价值384.3万元。他所带领的“谭志强大工匠工作室”主动承担公司重大技术项目攻关任务,为公司创造价值900余万元。去年,“谭志强大工匠工作室”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今年,谭志强个人又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洛阳日报记者 朱艳艳 郭宁康 通讯员 梁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