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在唐代诗人中,不少人与佛结缘,白居易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他青年时便具佛教情结。在《常乐里闲居偶题》中,他写道:“窗前有竹玩,门外有酒酤。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在唐代诗人中,不少人与佛结缘,白居易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他青年时便具佛教情结。在《常乐里闲居偶题》中,他写道:“窗前有竹玩,门外有酒酤。何以待君子,数竿对一壶。”诗中借竹抒怀,以竹自喻,满含禅意,给人以潇洒散淡、风霜不浸的印象。他贬谪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时,禅学思想已占心中重要位置。他在《强酒》中直言不讳地写道:“若不坐禅消妄念,即须行醉放狂歌。”特别是他晚年退居洛阳的18年,沉浸于佛化生活之中。诗歌风格大变,佛道禅理,随处可见,跏趺坐禅、斋戒修行、无生无念成为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诗歌的重要内容。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他祖籍太原,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诞生于河南新郑。16岁时,白居易从东都洛阳到西京长安游学,以《赋诗古原草离别》打动京师名人、著作郎顾况。29岁时,白居易考取进士,走上仕途。同时,诗歌创作也一发不可收。他的《观刈麦》《卖炭翁》《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等成为传世名作,有的当时就流传到日本、朝鲜。他一生共写诗3800多首,现在仍留有2806首,这在历代诗人中绝无仅有。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洛阳主簿,儿时,白居易曾在洛阳居住,之后又数次游历洛阳。他对洛阳山水十分钟爱,从杭州刺史任上卸任时,就在洛阳履道里(今洛阳市南赵村东一带)买下原散骑侍郎杨凭的旧宅,打算在此安家。不久,他又奉召任苏州刺史,5年后,又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正三品)之职到洛阳,这次,“往时多暂住,今日是长归”。
白居易与佛结缘,他和许多高僧,如凝公、智常、神凑、寂然等人结为“人外之交”,自称“交游一半在僧中”。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白居易经洛阳参谒圣善寺法师凝公,受益匪浅。凝公圆寂时,他感恩凝公而作《八渐偈》,偈中体现“观、觉、定、慧、明、通、济、捨”八字心要的理悟,“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树开智慧花”。特别是他与洪州如满禅师的交往,竟延续35年之久,如满圆寂葬龙门香山,他临终遗言:“可葬于香山如满师塔之侧。”
会昌五年(公元845年),74岁的白居易与吉皎、如满法师等8人结成“九老会”。他们一起游山玩水,读禅论道、烹茶赋诗,至今龙门香山寺仍保存有“九老堂”。
白居易此时已成为一位“身不出身心出家”的佛教徒。他在《在家出家》诗中说:“衣食支吾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唤妻呼多不应。”完全进入一种禅定生活的境界中。他“在家出家”还过一般信佛者都难做到的“三长月斋”生活。佛家以正月、五月、九月为“三长月”,这几个月要念佛吃斋。每逢此时,他口唱阿弥陀佛,如进入无人之境,多次耽误了与众人的游乐。如《九月八日酬皇甫十见赠》所云:“君方对酒缀诗章,我正持斋坐道场。”《闰九月九日独饮》云:“自从九日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他还出资3万,在龙门造“两方净土变龛”,发愿:“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老病者,同生无量寿佛所。”
白居易的志向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个志向也包含乐善好施的禅悟。任杭州刺史时,他为百姓筑堤浚井,百姓把他主持修建的西湖堤称为“白堤”;任苏州刺史时,他除害兴利,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离任时,百姓依依不舍,“十万苏州户,尽做婴儿啼”。在洛阳,他把自己为元稹撰写墓志所得的钱全部施舍给香山寺,经整修,香山寺面貌焕然一新。他又出资修建藏经堂,收集资料并编辑成5000多卷佛经藏入其中。
龙门自古有“八节滩”“九峭石”之险,船行伊河,到此常触石翻船。白居易每闻“饥冰之声”,心里十分难过。他拿出自己所有余产,甚至卖掉自己心爱的马,带头筹资疏通河道,并借助香山寺僧人的号召力,倡导“贫者出力,仁者施财”。经过治理,伊河出现“竹嵩桂楫飞如箭,百筏千艘鱼贯来”的繁荣景象,白居易也因此留下了“心中别有欢喜事,龙门开得八节滩”的诗句。(徐晓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