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东都的繁荣引来了四面八方的人才,众多天竺高僧在洛阳译经传法,其中名气较大的有菩提流志、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
唐朝东都的繁荣引来了四面八方的人才,众多天竺高僧在洛阳译经传法,其中名气较大的有菩提流志、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
菩提流志是唐高宗请来的高僧,他后来译出让武则天当女皇有充足理论根据的《宝丽经》。
菩提流志本名菩提流支,南天竺人。12岁时,他从外道出家,师从波罗奢罗,学习“声明”“教论”等,历数、咒术、阴阳、天文、医方等样样精通。60岁时,他遇到大乘上座高僧耶舍瞿沙,论辩服输,方才回心转意,皈依佛门,隐居山谷,苦读佛经。5年后,他游学天竺诸国,遍历寺院讲堂,随处宣讲佛典三藏,名扬五天竺,成为佛学大师。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高宗听到菩提流支的声誉,即派专使赴天竺迎请其来大唐传法。经过10年的辗转跋涉,武周长寿二年(公元693年),菩提流支才随唐使者风尘仆仆地到达神都洛阳,这时他已是百岁老人,而高宗已去世10年,武则天当女皇也已3年了。
菩提流支抵洛后受到皇帝武则天的优厚礼遇。在大福先寺,菩提流支译出了著名的《佛境界》《宝丽经》和《华严经》等,共计11部。其中《宝丽经》格外受到女皇垂青,特降诏为他改名,称菩提流志。
菩提流志在武周期间,尽力服务于武则天,此外,进行译经、弘法、修炼活动。他曾在洛阳大内佛光殿翻译《大宝积经》,尚未完成,又赶赴长安,住崇福寺继续翻译。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大宝积经》翻译完毕,睿宗皇帝亲自作序。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菩提流志随驾东都洛阳,住长寿寺。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十一月四日,菩提流志嘱咐弟子们斋戒5月,并令侍僧散去,安然圆寂,享年156岁。十二月一日,葬洛阳龙门西北原,建塔、树碑以作纪念。
善无畏是中国密宗传播第一人。密宗,又称“秘密教”“其言乘”,认为口诵真言(语密)、手结契印(身密)、心作观想(意密),三密同时,可以即身成佛。
善无畏梵名音译戍婆揭罗僧珂,中天竺乌茶国人,为释迦如来季父甘露饭王的后代。他的先祖因国难出奔乌茶国,当了乌茶国王。
善无畏10岁那年,继位为国王。他的兄弟们为争夺王位,互相厮杀。善无畏率兵亲征,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痛心至极,他不忍看着亲兄弟们为争权夺利拼得你死我活,就让位给兄长,自己出家学佛。他拜密教创始人龙树的传人达摩掬多为师,受密教灌顶(用清水灌头顶),成为大阿阇梨(传法师)。
善无畏在那烂陀寺遇到一位大唐国来的禅僧,听说大唐东都洛阳有个白马寺,心神往之。年近80岁时,他整理好重要的密教典籍,拜别师友,奔大唐而来。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他到达长安,受到唐玄宗的优厚礼遇。8年后,玄宗驻跸东都洛阳,善无畏随驾同行,与洛阳结下了不解之缘。
善无畏奉诏在洛阳大福先译经。他译完《大日经》后设讲坛讲述《大日经》要义,由其弟子一行亲为笔录,撰成《大日经疏》20卷,这便成了中国密宗正式传播之始。
善无畏在洛阳除了译经,还遍游洛阳白马寺等佛教圣迹,广结佛友,从事传法活动。据说,他有很深的法术,初来大唐时,唐玄宗就在大殿上测试过他。当时,玄宗命一名道与他交手,道士百般动作,而他岿然不动,弄得那位道士手足无措。
在洛阳,流传着与善无畏有关的许多传奇故事。善无畏本身是位能工巧匠,在天竺时就曾聚沙为塔、铸银为塔,到大唐东都后,他要铸铜为塔。一次,在寺院冶炉铸造,僧人们都觉得庭院狭隘,担心酿成火灾。善无畏却笑道:“不必担心,我知道不要紧!”开铸这天,灵塔出炉,而瑞雪纷飞,没一点事儿。还有一次,善无畏与高力士在天津桥上说话,称大雨即将到来,高力士不信。但眨眼工夫,乌云密布,高力士赶紧上马回宫,还是被淋得像只落汤鸡。据说,善无畏还能呼风唤雨,曾为洛阳抗旱而召雨。他通晓梵术,曾上邙山,用梵技除掉一条危害百姓的大蟒蛇。
善无畏晚年思乡情切,就上表请求回国,玄宗不准。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十月七日,善无畏在洛阳大圣善寺圆寂,享年99岁。玄宗十分悲伤,亲自参加追悼大会,并赐其鸿胪卿。善无畏的弟子们将其葬于龙门光华寺,刻碑铭、偈颂分别立于寺内。(徐晓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