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洛宁县林果办兑现“苹果新政”,拿出264.99万元奖励果农。为解决产业发展问题,对症下药的“苹果新政”,不仅引来外地商投资,更引导洛宁苹果产业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今年3月,洛宁县林果办兑现“苹果新政”,拿出264.99万元奖励果农。为解决产业发展问题,对症下药的“苹果新政”,不仅引来外地商投资,更引导洛宁苹果产业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苹果新政”,兑现264万余元
“补贴兑现,这苹果种得更有奔头!”近日,40岁的苹果种植大户张伟收到洛宁县林果办补贴的5.64万元。
去年年底,洛宁新出台了加快苹果产业发展的多项扶持政策。其中,重奖连片发展苹果园的新政最引人关注。
根据规定,在上戈、故县和罗岭3个乡镇优质苹果基地规划区内连片发展50亩以上的苹果园,经验收合格,当地政府将以奖代补连续补贴3年,第一年每亩补贴300元,第二年200元,第三年100元;对在其他乡镇苹果基地规划区内连片发展50亩以上的苹果园,政府连续补贴3年,第一年每亩补贴200元,第二年100元,第三年50元。
经过验收,张伟在赵村镇西陈宋村承包种植的360亩苹果树,符合补贴条件的有282亩。按照政策,每亩地可获得200元的奖励。
“小打小闹难成气候,抱团发展才能把盘子做大。”该县林果办主任刘平均说,为使苹果生产成规模、上档次,他们拿出“真金白银”来奖励。今年,有11家企业和33户果农种植的10295亩苹果园通过验收,共得到县财政资金补贴264.99万元,最多一位果农领到18.62万元补贴。
种植弊端,制约产业发展
“洛宁苹果尽管名声在外,但产业发展面临后劲不足的问题。”刘平均说,补贴虽然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但新政的首要目的是引导苹果产业良性发展。
这个一度让刘平均和林果办成员“坐不住”的问题,也是林果业普遍存在的弊端。
种植果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亩纯收入不超过2000元。果农守着果树忙活一年,刨去成本,5亩苹果年收入不足2万元,而外出打工,每人年收入在3万到4万元。
同时,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农村青年多数进城务工,果农力量薄弱,导致苹果种植管理粗放、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差。
“如此恶性循环,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苹果生产的持续发展。”刘平均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后期,苹果价格高,政府大力引导,发展势头迅猛,洛宁苹果种植面积曾达到32.7万亩。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9年10余年间,苹果产业发展处于低谷,老百姓看不见实惠,跟风砍树、撂荒成常态。
“这几年,全国范围内苹果种植面积的稳定和价格的再次上扬,为苹果产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刘平均说,土地能流转、大户承包、规模发展已成为当前苹果发展趋势。不少地区为引导产业发展,出台补贴引导政策。洛宁县如何借鉴外地经验,将补贴等方式发挥出最大作用?
对症下药,“新政”引来外地商
洛宁县林果办通过实地调研,撰写了《洛宁苹果产业调研报告》,通过数据、例子分析对比,将苹果产业发展的问题一一列出;并根据相关数据,研究出台了成片种植补贴的年限、额度。
刘平均说,往常补贴一次性发放,常常出现“领了补贴就砍树,年年种树不见树”的情况。此次,补贴分三年发放,就是为了防止套取补贴,“白吃”项目资金。等到第三年苹果开始挂果,最后一笔补贴才能下来。这时苹果树也已经长成,开始进入收益期。
“补贴的前提是连片种植,补贴的钱虽然不多,但政策使得不少苹果地不再撂荒,村民即使自己不种植,也能通过流转承包给合作社或企业。”刘平均说,政策还鼓励果农改良苹果品种,争创品牌。
“苹果新政”的实施效果正在不断显现,撂荒的土地变成连片果园,老果园内新品种频现。
“咱洛宁苹果,基本上不用愁销路。”刘平均说,良好的环境和政策,不仅吸引了本县果农承包,还有洛阳市区和郑州、焦作、三门峡的人到洛宁投资。
(记者 武怡晗 特约记者 赵笑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