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也称砚台,被古人誉为“文房四宝之首”。砚有陶砚、泥砚、砖瓦砚、金属砚、漆砚、瓷砚、石砚等。砚产生于一定的历史环境中,由研磨器和调色器发展演化而来,从原始到现代、从简单到复杂、从实用到观赏,最后成为功能繁多的艺术珍品。
唐代辟雍砚(资料图片)
砚,也称砚台,被古人誉为“文房四宝之首”。砚有陶砚、泥砚、砖瓦砚、金属砚、漆砚、瓷砚、石砚等。砚产生于一定的历史环境中,由研磨器和调色器发展演化而来,从原始到现代、从简单到复杂、从实用到观赏,最后成为功能繁多的艺术珍品。而在这个过程中,洛阳长期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一直是砚文化的中心,是当之无愧的砚文化圣地。
1、三代之际已有砚
明代王三聘《古今事物考》载:“自有书契,即有研砚。盖始于黄帝时也。”他认为砚起源于黄帝时代,即现代考古学上所说的仰韶文化时期。这一点已为考古学所证明。
黄帝部族活动的河洛地区,有着悠久的绘画艺术史。仰韶文化时期的日常用具如钵、缸、盆等彩陶器上的篮纹、绳纹、刻划纹等组成的图案是河洛绘画的原始形式。
1954年,洛阳孙旗屯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白衣为地绘黑三角弧叶纹、窄条纹和竖条纹的彩陶钵可以作为原始绘画的代表。这些彩绘陶器,上面所绘的图案,不是用一般竹木削成的笔所能表现出来的,而是用蓄水多、柔软又有弹性的毛扎起来才能描绘出的。因此,毛笔的雏形可能就在这个时候出现的。由于墨和其他颜料需要研碎才能用毛笔书写,故必须有砚。
最原始的砚在黄河流域多有发现。今日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实物是1980年姜寨遗址中发现的仰韶文化时期的石砚,有砚盖,砚心微凹,这已经不是一般的研磨器,与汉代石砚极为相似。
《史记·封禅书》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夏、商、周三代均以洛阳为都。文字的逐渐成熟及绘画艺术的成熟,都是与笔、墨、砚的制作技术相辅相成的。并且青铜器铸造技术也十分发达,以饕餮纹为代表的青铜纹饰有一种神圣和狞厉之美。春秋时,孔子入周问礼乐,参观周王室明堂,见到壁间画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的壁画。青铜器上铸造铭文,龟甲、兽骨上刻的文字及竹书简上书的文字,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壁画创作离不开笔、墨、砚;青铜铸器上的绘画和文字及龟甲、兽骨上刻的文字往往需要着墨;竹书简上书写文字也离不开笔、墨、砚。
周代的砚,在洛阳曾出土有两方,一为长方形,以粗砂石磨光而成;另一为牛形,玉质。两方砚面均残留有朱红色,说明这些石砚,当时仍兼为调色器。这时的砚,已出现砚铭。砚铭是指刻在砚上的文字及图案,据《大戴礼记》载,西周初就有砚铭:“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谗言无得白。”
2、汉魏华砚竞风雅
汉代是中国砚和雕刻发展的重要时期,砚形发生变化,样式逐渐复杂,并有文饰雕刻,砚有足有盖,精致的砚经常镂刻蟠螭纹和各种动物形象,尤其是纸的发明,促进砚的生产和使用。
在这些砚中,陶砚占主导地位,称为极品的是民国时期洛阳出土、现藏故宫博物院的一方汉代“十二峰陶砚”,高足,砚面呈箕形,砚的左、右、后三面塑有十二座山峰,水可由山峰下龙口滴入砚面,两边山峰上各有一负山人像。
东汉末年,都城洛阳被焚毁,曹操率军将汉献帝和文武百官都迎到许昌,送给汉献帝很多生活用品。曹操上了一道奏折,叫做《上杂物疏》,说:“陛下,现在臣献上来的都是当年先帝赐给臣祖父和父亲的御用器物。这些器物,被臣的祖父和父亲供奉在家里,从来没敢用,臣觉得现在应该还给皇上。”这些器物最贵重的是三枚砚台,即“纯银参带台砚一枚,钝银参带员砚大小各一枚”。这些银砚台显然是东汉皇室作坊生产的御用品。
在魏晋皇室的御砚中,不仅有银砚,还有铁砚、漆石砚。文献记载,魏晋还有一种取河蚌为砚材的“蚌砚”。魏晋玄学家傅玄《砚赋》中说:“木贵其能软。”这说明还有木料制成的“木砚”,但到底怎样用木材制砚,现在没有实物可以参考。
但是,陶砚在魏晋北魏时期仍是主要砚品,不但民间用,而且皇室用,如在邙山北魏宣武帝景陵出土的砚台即为陶砚。
3、馆藏唐砚多珍品
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制砚工艺也有很大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洛阳出土的唐砚众多,除少量是青石砚外,其他全部是陶砚或瓷砚。在这些砚中,以澄泥砚和辟雍砚最著名。
澄泥砚即是以细泥为原料制成的砚,属陶砚一类。澄泥砚兴起于唐而盛于宋。1983年在洛阳老城东关外(隋唐东都城遗址)出土一初唐龟形澄泥砚,砚仅存前部,龟腹为砚池,前侧为一弯月形墨池,砚底有足,色灰,质地细腻。
辟雍砚,最早出现在汉代,在唐朝之前多为陶砚,唐朝多为瓷砚。辟雍,乃当时国立大学,其建筑形状为圆璧形,四面环水。辟雍砚是仿辟雍之形设计,砚台四周留有深槽储水,砚台中心高高隆起,下部用为数众多的珠足承托,匠心独具,形制奇特,可谓砚中一绝。
唐代辟雍瓷砚品种包括青釉、黄釉、白釉等,陶砚品种包括素陶、唐三彩、白釉绿彩等,从尺寸看有实用和陪葬明器两类用途。隋唐陶瓷辟雍砚在民间有所收藏,在考古发掘中也多次面世。其中最名贵的是20世纪90年代在唐洛阳履道里(今安乐镇狮子桥村一带)白居易宅院遗址出土了一枚辟雍瓷砚。该砚呈圆形,直径19厘米,砚面侈口,砚堂平坦凸起,周边有贮水凹槽。槽外一侧附有两个笔插,砚台底部有21个兽蹄状足。此砚器形规整,端庄大气,立意生动,用赏兼得,比起方形砚犹胜一筹。白居易在晚年仍留有不少诗文,这件朴素的唐代辟雍砚很可能就是诗人的文房用具。
4、三大名砚耀西京
北宋以洛阳为西京,这里是文人相聚的文化之乡,会圣宫石砚、虢州石砚、澄泥砚为三大名砚。
北宋米芾《砚史》介绍洛阳会圣宫砚时,称“会圣宫石,在溪涧中,色紫,理如虢石,差硬,发墨不乏,扣之无声”。会圣宫是北宋皇陵的祭陵奉先之所,也是陵区的管理中心,位于偃师市山化镇的凤凰山上。目前,会圣宫已不复存在,但会圣宫碑仍存。会圣宫石砚就是取凤凰山及周边之山的山涧之石而制成的。
虢州石砚是取洛河中上游的一种独特石料制成的砚,《砚史》说,该石“理细如泥,色紫可爱,发墨不渗,久之石渐损回硬,墨磨之则有泥香”。虢州,即汉魏弘农郡,辖今宜阳、洛宁、新安、卢氏、陕县等县,属隋唐东都、北宋西京洛阳的王畿。
澄泥砚,主要产于河南府(洛阳)沿黄河地区,即今新安、渑池、陕县区域。明代《河南郡志》、清康熙《河南府志》均载:“河南府澄泥砚,唐宋皆贡品,泽如美玉,击若钟声,坚而不燥,抚之如童肤,贮墨不耗,积墨不腐。”
澄泥砚的制作过程相对比较独特,制砚工匠从黄河水中筛得极细的泥土,制成结实的坯块,风干后雕琢成砚形,放在火中烧炼而成。北宋以后,澄泥砚与端砚、歙砚和洮砚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
目前,洛阳除澄泥砚外,诸多历史名砚的制作技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小小的砚台,实际传承了河洛文化的根脉,孕育着文化产业创新的生机。(郑贞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