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是北宋西京,这里“河山控带,形胜甲于天下”,是古人理想的建都之所。在北宋之前,已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洛阳的建都史长达1500年。
运河气象
洛阳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公元605年至610年,为解决粮草运输,盘活全国生产、军备资源,隋炀帝调拨民力,以洛阳为中心,疏浚、连通自然河道和旧有人工河渠,开凿南北大运河。
《隋书》《资治通鉴》等记载,朝廷“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又打通邗沟、永济渠、江南运河,贯通黄河、淮河、海河、长江、钱塘江,织就一张四通八达的水利交通网。唐得利于此,洛阳漕运兴盛,商贸繁荣。
伊洛河入黄河处
隋唐大运河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长约2700公里,不仅是沟通南北的大动脉,也是连通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纽带。
隋炀帝命人造龙舟、楼船等数万艘,借运河之便,巡游南北;并藉此广运物资,通丝路,筑长城,修驰道,拓展疆域。
南北朝战火频仍,北方游牧民族吐谷浑阻断丝路,西域与洛阳“朝贡不通”。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从洛阳沿汉魏丝路故道行至河西走廊,发兵征服了拦路虎吐谷浑国(今甘肃、青海一带);并在张掖焉支山一带(今甘肃境内)召开“世博会”,移观风行殿,宴请西域各国首领及使臣、胡商,“盛陈文物”,展示中土之盛。西域轰动,丝路重新畅通。
2014年,中国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申遗成功,洛阳成为丝绸之路与大运河“双申遗”成功的城市。
国家粮仓
民以食为天。隋唐大运河把河南和江南鱼米之乡连在了一起,沿岸建大型官仓囤粮,彻底解决了粮食问题。
《隋书》记载,关中地狭人稠,运粮不便,“大旱人饥”时,隋文帝曾“率户口就食于洛阳”。隋炀帝不愿当逐粮天子,在洛阳城外河道旁建回洛仓、兴洛仓,供全城生活及军备所需。
回洛仓是迄今发掘的规模最大的隋唐粮仓,遗址在今瀍河区小李村西邙山高地;仓城内有700多个仓窖,每个可存粮五六十万斤。
兴洛仓是中转粮仓,位于洛水入黄河处,又名洛口仓,遗址在今巩义市河洛镇。
公元617年,李密率瓦岗军攻占洛口仓、回洛仓,掐断城内口粮,围攻东都。隋将王世充假借周公托梦鼓舞士兵,艰难破围。
唐朝吸取前朝教训,将粮仓建在东都城内。《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年间,官员以隋史为例,上谏唐太宗:“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蓄积多少,唯在百姓苦乐。”一语中的。
初创科举
“仓廪实而知礼节”。杨广一边大建粮仓,一边开科取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就起源于隋。
魏晋时实行九品中正制,门阀贵族通过相互举荐垄断官位。隋设三省六部制,分四科考试,以强化中央集权。
回洛仓遗址
《通典》记载,“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统一出题,择优录取。1920年,洛阳出土《隋北地太守陈思道墓志》,上有残文:“公弱冠及进士……以大业二年卒。”可为旁证。
隋时进士考试虽未形成定制,却改变了贵族门阀垄断官职的局面,开中国科举制先河,为后世读书人“学而优则仕”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唐因隋制。女皇武则天在位时增设武举,开创殿试制度。此后历代,科举制度日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