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900多年前,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这样为洛阳“代言”。洛阳地处“天下之中”,是古人理想的建都之所。在北宋之前,已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洛阳的都城史长达1500年。
07秦武王举鼎绝膑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为诸侯,春秋五霸成了战国七雄。
也就是说,三家分晋是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
战国七雄中,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更加强盛,对韩、赵、魏、燕、齐、楚六国形成了巨大威胁,也一直觊觎周王室的九鼎。
河阳之地古周城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欲进逼周王室。《史记》中记载,他对名将甘茂说,“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要兵临洛阳,首先得搬掉宜阳这个“拦路石”。
宜阳是韩都故城,十分坚固,甘茂直到次年才“斩首六万,遂拔宜阳”。秦武王如愿进入洛阳,他用力举起“龙文赤鼎”的雍州鼎,结果被鼎砸断膑骨,气绝身亡。
周赧王是东周最后一位天子。他也曾想联合诸侯,抵抗强秦,最终却落得“债台高筑”,回天无力。公元前256年,周赧王降秦后病死,东周王朝也宣告灭亡。
画外音
01缑山太子升仙记
在今天的偃师区府店镇南,有一座道教名山——缑(音同沟)氏山。据《太平广记》记载,这里是西王母“修道之故地”。因西王母姓缑,这座山遂得名缑氏山,简称缑山。
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因谷、洛二水暴涨,王宫危在旦夕。灵王心忧如焚,决定堵水以保王宫。太子晋极力谏阻,结果被废为庶人,不久抑郁而终,年仅17岁。
西汉时,刘向在《列仙传》中称,太子晋好吹笙作凤凰鸣,后在缑山上驾鹤升仙。武周时,武则天曾宿于缑山升仙太子庙,并亲书“升仙太子之碑”,立于缑山之巅。
缑山之巅的太子升仙碑
太子晋后称王子晋或王子乔,缑氏山也因此成了王姓的发源地之一。如唐末王审知是光州固始人,号称“开闽王”。他去世后葬在福建,墓志中就称他为“缑山远裔”。
02孔子入周问礼碑
2500多年前,在东周王城洛阳,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文化盛事,那就是孔子入周问礼。
当时孔子30多岁,他坐着鲁国国君资助的马车,千里迢迢来到王城,最想见到的一个人,就是比他年长20岁的老子。
老子是周王室的史官,对礼乐制度烂熟于心,并以“君子盛德,其貌若愚”来告诫孔子。回到鲁国后,孔子几天没说话,后来才对弟子们说:“老子的学问高深莫测,他像天地间的一条龙,相比之下,我只是罐子里的一只小飞虫啊!”
孔子入周问礼碑
老子和孔子这次史诗级的会晤,发生在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后来,在孔子的家乡山东,出土了很多描绘此事的汉代画像砖。在洛阳瀍河东关大街的东头,立着一通古碑,上有“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九个大字,为清雍正年间河南知府张汉所书。
03苏秦故里太平村
战国时期,苏秦合纵六国,对抗强秦,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风云人物。
据《史记》等记载,苏秦是东周洛阳人,家住古轩里太平庄,即今洛龙区李楼街道太平村一带。他年少时在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术,后来合纵燕、赵、韩、魏、齐、楚六国,身佩六国相印,使秦国15年不敢兵出函谷关。
苏秦故里碑
当时,他的名望达到顶点。《战国策》中称,“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可惜,后来六国联盟被秦国破坏,苏秦也死于齐国。
今太平村南有苏秦墓,墓前有碑,上书“武安君六国丞相苏公墓”,为初唐宰相萧瑀“奉旨省亲洛邑古轩里太平庄”时所立。据74岁的村民萧先生说,古碑一度被埋于地下,所幸保存较为完好。萧瑀在碑文中称,“勒石以铭谋圣,苏子千载可称也”,可见苏秦名气之大。(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广英/文 记者 曾宪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