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国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其中,隋唐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前身,全长约2700公里,呈人字形。
汉魏洛阳城“四面有阳渠水”,通济渠曾流经此处
阳渠故道
通济渠开凿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分东西两段,西段为“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东段为“自板渚引河通于淮”。
在通济渠的西段,谷、洛水出西苑后,向东流经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城,并借助阳渠故道继续东流,在洛口汇入黄河。
阳渠历史悠久。据西晋陆机《洛阳记》等记载,汉魏洛阳城“四面有阳渠水,周公所制也”,也就是说,早在西周初年,周公营建洛邑时就修凿阳渠了。
东汉建都洛阳后,又对阳渠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大司空张纯“穿阳渠,引洛水为漕,百姓得其利”。到阳嘉四年(公元135年),这里已形成“东通河济,南引江淮”的漕运网络。
东汉之后,曹魏、西晋、北魏仍定都洛阳,因阳渠漕运发达,国家粮仓都设在城东。如西晋时,“大城东有太仓,仓下运船常有千计”;北魏时,此处又被“令为租场,天下贡赋所聚蓄也”。
北魏之后,城池曾遭兵火,阳渠一度荒废。隋炀帝以洛阳为中心开凿大运河时,又利用了阳渠故道。阳渠成为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一部分,再次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