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河是洛阳的“四大河流”之一,古称涧水。在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尚书·禹贡》中,就有“伊洛瀍涧,既入于河”的记载。
行走涧河示意图 绘制 雅琦
涧河是洛阳的“四大河流”之一,古称涧水。在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尚书·禹贡》中,就有“伊洛瀍涧,既入于河”的记载。
这样一条古老的河,“身世”却有些模糊。古人理不清它的源头,常将它与谷水混为一谈。今天,人们也说谷水是它的古称,或者说二者本为一体,只是河道曾有变迁。
事实上,在《山海经》的记载中,涧水源自白石山,“北流注于谷水”,涧河与谷水是两条河。西晋学者挚虞在《三辅决录注》中称,“涧、谷二水之交”有“五门客舍”,因马氏兄弟五人共居而得名。
到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时,涧河与谷水已经“乱流”,难分彼此。通常认为,它们的主要源头在今观音堂镇马头山,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与渑池县交界处。
源自马头山的涧河也称南涧河,是涧河的主流。它一路蜿蜒东去,流经渑池县、义马市至新安县,在新安县铁门镇东,与源于渑池县北部的北涧河交汇,统称涧河或谷水,继续向东流经汉函谷关及八特坂。
汉函谷关在新安县城东约一里处。它扼守着崤函古道,是洛阳的西边门户,位居古代洛阳八关之首。这里地势险要,八特坂更是著名的古战场。
涧河流经王城公园
涧河过汉函谷关后,向东流过磁涧,进入洛阳市区,流经史家湾遗址、王湾遗址等,在王城公园西北折而向南。
《尚书·洛诰》中记载,西周初年,周公择址营建新都,称“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他定鼎洛邑,在此奠定了周王朝800年的基业。今天,王城公园就坐落在周王城遗址上。
曲折流过了100多公里的涧河,在这里南流注入洛河后,成了隋唐大运河的一部分。不过,它和谷水一样,精彩的故事并未结束。
涧河源头
清人杨守敬在《水经注疏》中记载,涧河与谷水源出马头山,在今三门峡市陕州区与渑池县的交界处。
马头山不高,涧河源头的水流也不大。它到山下才汇成细流,静静地在田地和村庄间穿行。我们追随着它东去的脚步,不久来到渑池县英豪镇的谷水村,发现这里已形成数米宽的河道,有了小桥流水的诗意。
涧河在这一段也称谷水,谷水村因此而得名。这里的村民大多姓姚,是大唐贤相姚崇的后人。姚崇辅佐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他去世后葬在洛阳,墓园就在今天的万安山南麓。
涧河穿过渑池县城后,经义马市进入新安县,也称南涧河。除了这条涧河,还有一条涧河,它起源于渑池县北部,大体向东南流入新安县,也称北涧河。南、北涧河在新安县“合二为一”,统称涧河或谷水。
由此看来,涧河源头不一,与谷水难分彼此,倒也情有可原。
涧河流经义马村
千秋之城
义马市三面与渑池县接壤,涧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与陇海铁路并行。历史上,这里地处崤函古道,涧河沿线分布着新安故城、千秋亭、鸿庆寺石窟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置新安县。这里的新安故城,即秦新安故县,因朝代更迭,其归属多有变化,如汉代时属弘农郡,晋代时属河南郡,北魏时属新安郡。
千秋亭是一座驿亭,与新安故城相距不远,又称千秋城。西晋时,文学家潘岳离开洛阳,前往长安赴任。他携家小行至千秋亭时,出生不足70天的幼儿夭折,这里遂成他的伤心之地。
今天,“千秋”之名仍在,亭驿却已难寻。人们沿着涧河一路东行,往往会被鸿庆寺石窟吸引。鸿庆寺原名三圣寺,北依白鹿山,南临涧河水,寺内有五座始凿于北魏的石窟。相传武则天曾到这里游玩,鸿庆寺之名是她亲赐的。
汉函谷关
涧河从义马市进入新安县,流过县城继续向东,就到了鼎鼎大名的汉函谷关。
汉函谷关又称汉关,西汉时由楼船将军杨仆所建。据《汉书》《水经注》等记载,杨仆是今新安县铁门镇人,汉武帝时屡立战功。当时的秦函谷关在弘农(今灵宝市一带),他“耻居关外”,遂上书汉武帝,请求将函谷关东移至新安。
汉武帝“意亦好广阔”,二人一拍即合。杨仆便派出家僮700人,将关向东移三百里至今址,重新构筑了南横洛水、北达黄河的汉函谷关。
东汉时,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汉关作为“丝路西行第一关”,发挥了重要作用。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河南尹何进设八关拱卫京师洛阳,汉关为八关之首。
后来,这座雄关屡经毁建,规模不如当初,但“四面青山一面水”的风貌至今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