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5·18”国际博物馆日暨庆祝建党百年“东方博物馆之都”系列推广活动在洛阳博物馆启动。
今天上午,“5·18”国际博物馆日暨庆祝建党百年“东方博物馆之都”系列推广活动在洛阳博物馆启动。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市首家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已是“东方博物馆之都”当之无愧的“流量担当”。在其发展历程中,有一个孜孜不倦的身影,那就是著名考古学家、洛阳文物考古事业奠基人蒋若是。今年恰逢蒋若是先生诞辰100周年,咱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吧。
蒋若是(图片均由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1953年调入洛阳 为建洛阳博物馆四处奔走
1921年4月,蒋若是出生在今安徽省萧县。青年时期受进步思想影响,他投身于我党领导下的革命事业,参加党的地下工作。1952年,他进入由当时的文化部、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共同举办的全国第一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学习,接受田野考古训练。
一年后,32岁的蒋若是被派至洛阳支援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项目建设,进行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从彼时起,他根植河洛大地,长期行走在考古发掘与文物文博工作第一线,为保护、研究、利用文物资源和培养洛阳的文物考古人才贡献了毕生精力。
1957年,我市筹备全市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展览,文物工作也被列入其中。由于文物工作展示内容新颖丰富,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成就展结束后,其他陈列纷纷撤展,蒋若是提出保留文物工作展出现场,以文物陈列的名义继续对外展出。“陈列原址在周公庙,后来迁到关林。”洛阳博物馆原副馆长米士诫回忆,这个陈列为洛阳博物馆的建立搭建了“雏形”。
随后,蒋若是为建设洛阳博物馆四处奔走,获得中央、省相关部门同意后,又定机构、要人员、跑经费、运藏品,终日忙个不停。1958年5月1日,洛阳博物馆正式开馆,馆址设在关林,馆名为我国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所题。洛阳博物馆开馆第一天,蒋若是接待了外交部组织的各国大使馆参赞等第一批国际客人,广受好评。
万事开头难。建馆之初,蒋若是一边扶持、培植业务新生力量,一边制订各项管理制度,并建立图书资料室,收集石刻、碑帖、拓片及古书等文物资料。两三年后,洛阳博物馆初具规模,机构基本健全,洛阳文物考古事业的影响力也随之日益扩大。
|